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閱讀也是一樣。
對于擁有19年小學教師教齡的我來說,閱讀是羞于啟齒的。然而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告訴我,在閱讀上的虧欠,讓我錯失了太多的智慧與美好。過去已去,我愿在今后的日子里與書為伴,廣泛閱讀,勤于思考、實踐和寫作,努力追求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初中畢業以前,我沒有讀過一本課外書。一是因為出生農村,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家里沒書讀。二是因為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我的語文成績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且越來越不喜歡學語文,也就不喜歡讀書。每次寫作文就是最頭疼的事兒,東拼西湊完成任務。好多時候,老師干脆讓我們背作文,幾篇常用的寫人記事文,說明文,寫景文就套用了很多年。
如果說“文學就是童年的精神食糧,是童年內在愿望不斷激起和生發的動力。缺少了文學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也是有缺憾的。”,那么我已然算得上“白首方悔讀書遲”了。
讀中師的時候,學校有圖書館,校外有書店,同學中也有很多閱讀愛好者,而我因平時有課程,周末要回家,便未能踏上閱讀之旅。(重要的事情一定有時間,只是我未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一學期結束后,同學們都在參加自學考試,學長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沒上過高中的我們,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最容易通過的。這就使我犯難了,在猶豫不決間錯過了第一次報名機會。半年后,聽到同學們都不同程度的過了幾門課,也硬著頭皮報了兩門課程。之后的學習是相當吃力的,因為沒有讀過什么書,所以對書中的作家作品幾乎一無所知,即便如此,也還是沒找來相關的作品進行閱讀,只是一味的做相關練習冊,再死記硬背。誰知這樣的學習方式,就連應試都有一定的難處,并且使我在內心深處認定語文真難學。就這樣,在中師畢業時,大部分同學專科課程已經所剩無幾了,可我只過了七門。當然我也曾羨慕同學們聊起文學作品時熱火朝天,滔滔不絕的樣子,佩服他們有學問,同時也多了一份對自己的否定。現在想想,我當時要是用刷題的時間去閱讀那些文學作品,沒準會使我的課程通過率更高一點,讓我得到些許的文學滋養,并能一定程度的豐富我的精神世界。(可當時的我,是完全沒有這種認知的。)
入職之初,忙于學習課堂教學及學生管理,適應工作環境及角色轉變。自考課程還是有一搭沒一搭的過著,聽到有的和我情況差不多的同學已經放棄,轉學了小學教育專業,我也動心了。可想想已經過了好幾門兒,放棄覺得可惜,就硬著頭皮堅持著。即便如此,我在走走停停中考取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科和本科學歷,那一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十年。遺憾的是我的學歷證書僅是一紙無用的文憑,我在文學方面并沒有多少長進,就連最基本的閱讀量都沒有達到,好多知識出了考場就漸漸忘了。再者也錯過了職稱認定期,在工資晉升方面也絲毫沒有起到作用。同期,我也常買一些雜志,《讀者》、《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和《小學教學設計》等隨性而粗淺的翻看,只為打發閑暇時光。
(其實參加自學考試,是很好的閱讀契機,而我卻未能把握;農村小學任教,平時不回家,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徜徉書海,而我卻白白的浪費了那段時光。)
由于自己在閱讀方面的匱乏,導致我在教養女兒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忽視了書籍的力量。雖然也曾空洞的說教,要好讀書,讀好書,但自己沒有切身的體會,既說不出好書的意義和魅力所在,也未曾陪孩子們一起共讀。回想起來,也只剩后悔罷了。
經同事推薦,真正引起我閱讀興趣的第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由于出生農村,我對書中所寫的苦難生活雖沒有親歷,但能感同身受。孫少平,孫少安,田曉霞,田潤葉……一個個鮮活的名字以及他們特有的直面現實,不斷追求上進的青春氣息和精神品質不斷地吸引我去閱讀他們的故事,也讓我不斷的審視自己。他們盡管物質匱乏,光景爛包,但內心一直追求和向往美好,并為之不懈奮斗。在他們那里,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而我呢?面對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尋找解決辦法,而是心生抱怨,有時甚至應付逃避。至此,我開始試著改變,一切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直到現在,這本書我還會時常讀一讀,因為我覺得讀它便能使浮躁的心靈得以平靜,能使內心堅守一種追求與期待,也能使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后來我還讀了路遙的《人生》、《在困難的日子里》、《姐姐》、《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作品,慢慢地也才覺得自己能夠走入文字的世界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簡愛》……才漸漸被我翻開。
隨著女兒的長大,我也讀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李鎮西的《做最好的家長》,還有《傅雷家書》等。讓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在周末和假期也開始抽空陪女兒去圖書館。然而時光不會倒流,女兒升入初中后,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幾乎沒有時間去享受閱讀。現在已經初中畢業,真正讀過的書也并不多。
作為教師,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啃讀過一本專業書籍。雖然近幾年也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李鎮西老師的《我這樣做班主任》、《自己培養自己》,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原點》等,但真正的思考與實踐卻很少,甚至有時依葫蘆畫瓢。相對而言,在數學教學方面閱讀對我幫助比較大。閱讀吳正憲老師團隊的著作《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聽吳正憲老師評課》讓我感受到吳老師那份真正愛教育,真心愛孩子的教育激情和給孩子們創造“好吃又有營養”數學課堂的智慧。讓我認識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到“我要學”,變“學會”到“會學”,需要教師心中有學生,明確課堂和教材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只有通過精心的設計與適時恰當的引導、點撥,才能讓學生在做中學,說中學,辯中學。用數學去教學生,才能為孩子的發展奠基。閱讀華應龍老師的著作《我就是數學》、《我這樣教數學》、《教育要給學生留下什么》,讓我明白了教師的博學多識才是魅力課堂誕生的源泉。華老師在教學之余手不釋卷,廣泛的閱讀讓他有了更多的教育機智,能洞察學生的表現,巧妙的容錯、化錯,從而實現“錯若化開,成長自來。”與此同時,也讀到了更多的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育智慧和成長密碼,讓我的內心又多了一份兒向往。同時也越來越發現自己的知識太匱乏,觀念太落后,猶如一只井底之蛙。我也想有所改變,從現在起,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如今,閱讀公眾號文章也成了我的一種習慣。“鎮西茶館”,“守望新教育”,“小學教師”,“華應龍化錯化人”,“啃讀者”,“新網師”等每日更新的文章,常常引起我的閱讀興趣,引發我的思考。也讓我看到了行走在教育前沿的引路人和一大群“尺碼相同”教育路上的追夢人。馬增信,郭文紅,王小龍,方驕艷……這些優秀老師已成為我未來的標桿,遺憾錯過這么多年的我,決心從現在起做一只犟龜,努力堅持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