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不能按“不同場所、不同房間”分別整理,必須按“物品的類別”進行整理。
這個觀點第一次明確聽到,有意思,提供了一個啟動整理的思路,可以嘗試一下。
整理分兩種,即“日常的整理”和“節日的整理”。
有趣的形容,的確有時候感受到整理的喜悅,是一鼓作氣,高昂情緒下完成的,比如最近整理出來的入戶花園。之前試過“日常整理”,很快打回原型,這次是大動作,調整了收納結構,有斷有舍,基本不太可能反彈到原來的狀態。
整理首先要從丟棄無用物品開始。
我可能算是喜歡舊物的一個人吧,比如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科書、畫、學生手冊,甚至那套各科的“5年高考,3年模擬”還在家收藏著。以前旅游的明信片、旅游景點地圖、交通票等等,大學的草圖,大一通宵好多天做的doublehouse模型等等,我都放在家。哦,還有幾年前搬家時候,我媽想丟掉的小學一年級買的書桌(有書柜有抽屜那種整合書桌),還保留著。但是,慢慢的,我不再買以前很喜歡買的各種小玩意,感覺“沒地方放”,“買回家”變成“window shopping”。
再到很后來,不記得哪里看到這么一個意思:現在房價那么高,好幾萬一個平方,拿來堆雜物,會不會太奢侈了?當然要把空間解放給人。丟物品的時候,也變的更果斷,很久沒有再拿出來用的,甚至忘記的生活用品,哪怕是新的,也能接受舍棄。這樣整理,舒暢多了,也會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能亂買東西,寧精勿濫。當然,前面提到的“紀念品”一類,目前我還是不會扔的,哪怕幾乎沒拿出來看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