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復次,優陀夷!我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正勤。優陀夷!于此,比丘為對來生之
惡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b>
「志欲」在巴利文還有「喜悅的興趣」、「熱心」的意義,內心對善事喜悅,就具有喜悅的興趣這種質量。
因此,第一個正勤就是培養一種喜悅的興趣與熱誠的心,使得內心變得清明而且免于不善的心態。在日常
生活以及禪修中,內心微笑而快樂,喜悅就會生起。結果,那個時候心將上揚而善良。對于四正勤,今日
有些禪修老師要求禪修者用力注意于眼前當下正發生什么。但是此處的經文明顯示出并不是這種專念。
喜悅的興趣和熱誠的正念,是具有一種微笑的心,可使心輕盈,開放,接受并且沒有一點壓力。這是正勤
的正確定義,并且合乎經文,它實際上與「注意現象一直到消失」完全無關。
「為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p>
第二個正勤教導一個人放棄向生氣、悲傷、嫉妒、氣惱、緊張、沮喪、恐懼等出眾的情緒狀態,而代之以
微笑的心,由此最微小的緊張也可以松弛掉。這是喜悅的興趣和熱心的善良心態。經由培養這種微笑的心
可克服將這心態自我執著認為是「我的」。走在精神的道路上對我的幽默感是上進的一個好工具。
「為對來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p>
這意思是當內心沒有善法時,心中要生起喜悅的興趣和熱心,換言之,培養正念表示培養喜悅和微笑的心,
即使只有忠信的心,只想這個或那個,此時就是練習內心微笑并且體驗喜悅的興和熱心的時機。
「為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信修習、廣修習、令成滿、起志欲、精進、發動、策心而持。于此,我
眾多弟子達于通智圓滿完意而住?!?/p>
第四個正勤指持續地練習,不只是在正式禪修練習時而且在日?;顒赢斨?。有一次,一些學生問作者:「經
由練習微笑和喜悅的興趣,一個人如何能證得涅盤?」他們以為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描敘,因為他們認為涅
盤是經由時時觀察痛苦而獲得。這些學生并沒有如同佛陀所教的來練習,如何輕盈與快樂。作者嚴密地問
他們:「內心沒有微笑和喜悅的興趣,你如何能證得涅盤?喜悅不是覺知之一嗎?佛陀不是說我們是快樂
的人嗎?」
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出內心微笑必有喜悅的興趣的重要性。擁有喜悅的興趣微笑時,在內心會生起一種真正
的改變,當事情變得困難時,內心不會沉重和暴躁。這是由于沒有太多的自我執著并且禪修者能看清狀況,
內心沒有微笑和喜悅的興趣時,每一件事變得沉重而且心態和想法變得沮喪。心情變得過份嚴肅而且負面
地看待事情。
譬如你很快樂時,我給你一朵玫瑰、贊美它的顏色、形狀和香味。你想著:「多么美的一朵花!看它使我
更快樂。」但是,如果你在沮喪或生氣時,我給你相同的玫瑰,你可能反而看到像刺一樣,甚至想著:「鳴!
這玫瑰如此丑,我討厭它!那時所看到的都是刺,但是事實上這玫瑰如此丑,我討厭它!」那時所看到的
都是刺,但是事實上這玫瑰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你的情緒。喜悅的興趣和微笑有助于你周遭的世界變成
一個較好生活的地方。然而這并不是說不會經歷余波和麻煩。我們會!但是內心具有喜悅將改變大問題成
為小問題。
四神足
「復次,優陀夷!我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神足。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欲三摩
地勤行成就神足?!?/b>
第一個神足是「欲(喜悅)神足」,喜悅的興趣已經在前面解釋過。
「(比丘)修習精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這是第二個神足(勤神定)。當一個人走在佛陀的正道上,不可以懈怠、變懶。這需要很多的力氣來走這條
正道,特別是當一個人體會到這是一個終生的練習,此處談及要努力認知在自己心是緊張而有壓力時,要
努力放下妄念并且松弛頭部和內心的緊張后將注意力移到呼吸上。
「(比丘)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p>
第三種神足(心神足)是有關內心的清凈,它是經由盡可能地停留在禪修對象而培養出來。每當蓋障(妄念)
生起并使人從禪修退出,那么只要允許這蓋障存在,不要卷入妄念之中,放松由于蓋障所引起的頭部緊張,
而后輕柔地將自己的注意力移回到禪修的對象呼吸上,將心寂止,擴大。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妄念或蓋障
上,只要重復地允許(妄念的存在)、放松并回到呼吸上。這就是凈化煩惱和蓋障之心的方法。要記得,禪
修與思考無關,而是擴展自己的心并且覺知眼前當下,由此超越到真正喜悅的接受的這種神情。禪修是一
種沉默,思想以及所有的意像及言辭完全止息。但是,禪修并不是「專注」?!笇Wⅰ故剐氖湛s而且是一
種排斥的形式,一種割除的劣刑,一種對蓋障的壓抑,一種扺抗。它也是一種沖突。禪修的心態是非常寧
靜、鎮靜而沒有排斥、壓抑或扺抗在內。以專注的心來禪修不能符合佛法的練習。
「(比丘)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p>
養成觀察個人體驗的習慣是個人精神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當一個人被蓋障、疼痛或任何分心所左右時,
必須能夠看清內心如何對這特別的情形起反應。譬如,當一個人正在禪修時,困意生起了??朔б獾姆?/p>
法是對禪修的對象要以喜悅的興趣更加注意。它必須試著直接觀看自己的心如何跑到睡意去。換言之,他
必須更努力,更精進地練習。當他注意到心如何開始被這蓋障左右時,將愈快放下它,并且不會被左右太
長的時間。然而當他完全被困意左右時,要克服這蓋障需要一會兒,因為這是心所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因
此,心會在禪修的對象和睡意之間來來回回,對內心的運作愈能輕柔和充滿喜悅的興趣,就能愈快放下這
蓋障,并且重新開始禪修。
同理,當疼痛生起時,不要直接將心移到疼痛上。只有當他的心被拉向疼痛時,他可以觀看心如何對這感
受生起扺抗。如果他開始想到疼痛,疼痛就會變大變強。因此,他先要放下思考的心,這心會言語表達妄
念(如疼痛、障礙、強烈的情緒等)。而后,放松內心,松弛對這感受的緊張情節,松弛頭部的緊張,將心
寧靜后,將自己的注意力重新移到禪修的對象上。如此連續地做到疼痛不再能將心拉向它。
這完全不同于它一些禪修的指導,這些禪修者將注意力放在疼痛的中央,并且注意它是「痛、痛、痛」。
他們一直試著去觀看它的真實性質并且注視它的變化。但是,疼痛本身的性質是令人厭惡的,因此,禪修
者內心會有變緊和變硬的傾向以便于能夠繼續注視疼痛。禪修者從未注意到內心的變硬,也從未看清它的
生起。最后,禪修者培養出足夠的專注來克服疼痛。然而,這是經由壓抑、弄緊內心來達成的。
很明顯地可以看到,觀察個人體驗的精神基礎是允許任何事情在眼前當下發生而不以任何方式去對抗、控
制或其至干擾它,以凈化內心。喜悅地接受和包容眼前當下,就是獲得涅盤的方法。它不是由專注、緊張、
壓抑、抑制來獲得。
* 南傳法師論著及經論選篇(二) *
五根
「復次,優陀夷!我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根。于此,比丘修習八寂靜,至等覺之
信根?!?/b>
當一個人有心于放下生活的痛苦,他的求知欲也愈強。因此,開始去尋找禪修老師。如果他幸運地從一位
勝任的老師學習,他將開始看到對世間的看法有些改變。當他經由直接的練習開始看到這些,信心就開始
增長。結果,熱衷于練習,期望自己練習得更多。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精進根?!?/p>
當一個人信根增長時,自然會更精進于練習,他開始坐得較長久,并且內心變得較清明。對初學者而言,
建議每次靜坐不要少于四十五分鐘。坐的好時,那一坐能多久就多久。坐的好時,更持續一小時,七十分
鐘或更久。最好逐漸增長坐的時間,不要擔心對坐執著。唯一會變成執著的是沒有以正確的方式來禪修。
只要他沒有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并有足夠的運動,坐得久并沒有錯。他能夠舒適坐上一式二小時這么長時間
是好的,如果他同樣坐著。每次都生起疼痛,那么只使自己生起不需要的肉體不適。這就不是聰明的作法,
因為做姿必須舒適。禪者只要不依靠在其它東西,坐在板凳或椅子是可以的。做靠容易生起愛困或昏沉。
不適于禪修。
因此,越有信心就越能精進練習。熱忱自然也會增加。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念根?!?/p>
當一個人的精進增強時,覺知和正念也自然變強。這是一種非常自然而不費力的過程。讓我們看看一個像
我們平凡人的心,我們將發現它是一顆像蚱蝠,蝴蝶或猴子不斷跳來跳去的心,它一直移動、一直到處跳
躍。與一刻它變化它的想象和情緒的沖動,必成為刺激和自己情緒反應的犧牲品。當某種刺激生起時,一
個人做出行動,對這習性又做出大致相同的反應。這是一個相關的鏈接,始于外在世界的記憶,內心不斷
流過希望,恐懼、記憶、相像、懊悔。內心追求快樂和滿足是盲目的,永不停止的,永不滿足的。毫無疑
問內心會變得如此瘋狂并且充滿不滿,可以被描寫在無邊的森林內一只在樹皮間尋找滿意果實的不晃動的
瘋狂猴子。
因此當一人開始學習禪修,心自然會跑到各地方,長時間從禪修的對象跑開,有時甚至要兩三份鐘后才察
覺到,此時就要輕松地于下妄想,松弛頭部的緊張,使心寧靜,在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心是習慣于東跑西跑。但是當他的練習進步時,就能夠覺察妄念并很快放下,正念逐漸變的敏銳。心
將察覺到它未停留在呼吸上不過一分鐘。就于下妄念、放松內心并且回到呼吸上。此時心開始以較長的時
間停留在呼吸上,也許三十秒后心才跑開,但是他現在較能看清心的跑開。正念變得更為敏銳,他能覺察
心在做什么。因此,當他的信心增加、精進增多,結果內心的警覺也自然地增長。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定根?!?/p>
當一個人增強眼前當下的正念心自然將停留在禪修的對象有較長的時間。大多數的人描寫此為「專注」,
但是這并不是正確的描寫。心并不是全神貫注或固定在禪修的對象上,而是心非常不靜、放松、鎮定并且
非常安適停留在呼吸上。此時,生起強烈的喜悅,身體變得非常輕,像在飄浮一樣。喜悅消失后,會生起
一種寂止、平等而舒服的強烈感覺。由于敏銳的覺知,他不會陷入這感覺之中。但是如果他開始思考或用
內在語言想,這狀況多么好、他多么喜歡它,那么這狀態就會消失,而且內心時常生起困意。這是由于他
執著于這些感覺而未回到呼吸上。當他開始思考或以內心語言來想事情并且陷入想要控制這些事情和想
法,正念就消失了。當他貪求生起喜悅和寂止的經驗時,這也會如此。貪求使得內心過份用力結果掉舉和
不滿足生起了。這些篕障的組合將阻止精神練習的前進,因為期待事情以某方式呈現,將使精神的增長消
失掉,因此,他必須對這些快樂處境的想法更要具足正念。如此,信心增加時,精進也增加,這將增進正
念,使內心的定力變得越強并且持續越久。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慧根。于此,我眾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意而住?!?/b>
當一個人心變得越寧靜而安定,將能夠看到事情的真正性質。這種智慧的增長是經由看清事物自身的生滅
而獲得,甚至當他處在禪那(禪修狀態)將看到喜悅如何生起,過了一會兒,它在那兒滅去。他看到寂止和
快樂如何生起。過了一會兒它們在那兒滅去。他能看到無常的真實性質,甚至在練習初階時因觀察念頭的
生起和滅去,可看到無常的真實性質。他觀察感覺和情緒生起并滅去,他也將注意到這些生滅的事情情是
令人不滿意,這些感覺和情緒是一種苦,特別是當這些感覺和情緒并不如他所預期時。當他看到這過程是
如何令人不滿意,他將看清這是一個「無我」的過程。沒有一個人能夠控制這些事情的出現和消失。即使
在禪那(禪修狀態)時,他也不能真正控制喜悅的生起,因為只有當條件具足時,喜悅才生起。同時他也不
能強迫喜悅的停留,因為條件具足時它將消失。而這將產生更大的不滿意(失望、痛苦),因為喜悅是多么
的感覺!所以他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存在的特性,也就是無常,苦和無我。
這是增長智慧的方法,使人逐步看到順逆的緣起(也就是,看到并且體會四圣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一
個人可以看到存在的三個特性而未看到緣起,但是若未看到存在的三個特征就不能同時看到緣起。關于這
一點,我們將在后面詳述之
五力
「復次,優陀夷!我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們習五力。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入寂靜、
至等覺之信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精進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念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慧力。
于此,我眾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意而住。」
這些和前面所說的五根相同,它們被稱作「力」,因為它們有凈化內心使之變善、變明的能力。
(1)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br>
(2)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 『我學覺了全身正在入息?!弧何覍W覺了全身正在出息?!?/b>
(4) 『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出息?!?/b>
說明:「了知」這個辭強調出,不要「強力聚焦在呼吸上而排除其它任何東西」。他只是了知眼前當下呼
吸正在做什么。所要的就是這些。他只是知道呼吸進來長或短!任何時侯都不控制呼吸,而只是了知眼前
當下它正在做什么,如果他過分聚焦或專注在呼吸而排斥其它任何東西,將會由于「錯誤的專注」而頭痛。
當一位禪修者緊緊抓住禪修的對象,強迫心去專注,或撞走任何分心,頭部會非常緊而有痛苦的壓力。當
禪修者想控制禪坐,藉由拋棄妄想、感覺,并立刻拉回到禪修的對象時,頭部的緊張或壓力也會產生,這
個現象會發生在「剎那定」以及其它任何「專注」的技巧上。
許多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禪修的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擺在感受的中央,來觀察它的真實性質。這將產生一
些不同的事情。首先,學生們將生起較強的痛苦,而變成代之以分心。這是因為這些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的
學生,要與痛苦同在,一直到它消失為止。不幸的是這常要花難以相信的長時間。另外,學生們必須將心
緊硬起來觀察這壓力(這痛苦的感受)。事實上,將心緊硬并不是覺知(正念)。學生們在痛苦生起時開始生
起一個緊硬的心。這樣發生是自然的,因為以這樣方式觀察痛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此時,一種瞋
恨會自然地生起,心的緊硬不會注意到無常、苦、無我。結果,甚至當他不再禪修時,這種壓抑會產生緊
硬的個性,而這形成真正的問題了,他的心變一種批評和辨別的傾向,禪修的個性增長變得緊硬。許多人
說他們在做過其它種的禪修過后,他們必須慈悲觀的功課,因為他們發現他們會對別人說或做不好的事。
當這種事發生時,就有一個疑問:「這是一個真正使我和別人快樂的禪修方法嗎?如果答案是『是』的話,
那么為什么要再練習其它形式的禪修來平衡我的心念?」
最后,許多禪修老師所教的「正確方法」,藉由練習「專注」使人能夠壓抑他的瞋恨。但是佛陀所教的方
法從未壓抑任何東西。他的方法是使心開放、擴大,并且允許任何東西在眼前當下生起。如此,當身上的
疼痛生起時,他首先辨認出心已跑到這個感受,放下對這個感受的想法,放開心胸,放下圍繞在這感受的
緊張心結,或者就讓感受存在在那兒,對它不要有任何心理的反抗或厭惡。這樣告訴自己:「不要緊,疼
痛在那兒無所謂。」接著,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并且變得寧靜….而后將注意力移回到禪修的目
標呼吸上
「我學覺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入息?!?br>
「我學覺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出息?!?/b>
說明:「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禪修者知道在入息時氣息何時開始和停住,也知道出息時氣息何時開始和停
住。禪修者不要心過份聚焦、對呼吸過份專注或將呼吸做為極端專注的對象。他只要簡單地了知眼前當下
呼吸正在做什么。他的覺知敏銳到足夠了知在任何時候呼吸正在做什么,而不以任何方式控制呼吸。只讓
呼吸和覺知自然進行?!?/p>
「我學寂止行正在入息」
「我學寂止行正在出息」
說明:「這段簡短的經文是禪修指導中最重要的部份。它指導人們在入息及出息時要注意每一意識的生起
中,生起在頭部的緊張,要讓這緊張放下。那么,他們感覺到心胸開放、擴大、松弛,變得寧靜。每一次
心從呼吸離開,只要不在意這個分心,放松頭部的緊張(放下緊張),將心胸開放、擴大、松弛、平靜而且
清明。接著將心輕柔地擺回到呼吸上:入息時將頭部和心中的緊張松弛、擴大而平靜;出息時將頭部和心
中的緊張松弛、擴大而平靜。譬如,一個念頭生起了,只要不要在意這個念頭,即使只想到半句話,也不
要繼續想,只要輕柔地不管這個念頭。如果是由于感受而分心,首先,對這感受放開心胸,不起瞋心,而
后,將注意力重新擺回呼吸前,開放并擴大心胸。」
(1) 『我學覺了喜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喜正在出息。』
(2) 『我學覺了樂正在入息?!弧何覍W覺了樂正在出息。』
(3) 『我學覺了心行正在入息?!弧何覍W覺了心行正在出息?!?/b>
(4) 『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出息?!?/b>
說明:「這段經文涉及最初二個禪那的證得,這階段的描述,在經典中常以相同字句多次重復出現,我們
現在檢查最初二禪的描述」。
「離諸愛欲」
當一個人開始禪修時,先閉上眼睛,如此從觀看的感官享受隔離出來。當聲音使心分心時,依據指導要讓
聲音自生自滅,不要想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這個聲音。簡單地不管這個聲音,放松對這個聲音的心結,放
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內心變得平靜而安適,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這個禪修的對象上。放松頭部的緊張,感
覺內心開放、擴大,并且在入息時變得寧靜;在出息時松弛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開放、安詳而平靜。一
直停留在呼吸上,松弛壓力與內心,一直到下一次分心的出現。
同樣旳方式用在聞、嗅、嘗、身上的感受,以及思想或任何使心移開呼吸的感官享受。每當由于根門產生
的分心生起時,必須不管他,松弛對這分心產生的心結,放松頭部的緊張,開放并擴大心胸,在將注意力
移回到呼吸上,不管這種感官享受生起多少次,每次生起時,必須允許它在那兒。只要記得不管它,放松
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而后回到呼吸上。
「離諸不善法」
當內心從呼吸跑開,開始想到生起的感受,心的習性會喜歡或不喜歡這個感受。經由思考它們,對感受的
思考或者想去控制,使得感受變得愈大、愈強烈,因而,更多的痛苦生起了。身心的過程是由五蘊組成而
這會受到執著的影響。禪修者具有一個肉身,感受(心理與身理二者)、想(辨別)、行(意愿、思想、自由意
志)以及識(認知)。由此可以明顯地觀察出來,感受是一回事而思想是另一回事,不幸的是我們已養成想要
趕走感受的習性,這只會使得感受變得愈大、愈強。結果,更大的痛苦產生了。
練習佛陀的禪修法時,要了解這個想法的舊習性,并且放下它,因此,當一個感受生起,不管它是身體上
的或是情感上的,首先,放下對這感受的緊張心結,現在,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變得平靜、
寧靜,而后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當一個人這樣的時候,他正在觀察感受的真正性質,它本來不在那兒,
現在它自己生起來了,這就是,變化無常。當然沒有人請求這個難以忍受的苦受生起,也沒有人在那時候
要求去生氣、悲哀、恐懼、沮喪、懷疑。
這些感受自己生出來而不需要別人的期盼就生起。它們要持續多久就多久。一個人對這些感受愈想要控制、
搏斗或推走,它們就愈停留,而起變得愈大、更強烈。這是由于當一個人想控制這感受,就與這感受或情
緒認同是他們個人的。他傾向于思考:它有多大的傷害、它從那兒來、為何它現在要打擾我,喔!我恨這
個感受,我要它滾開。
每一個對這個感受的思考,就是對這個感受的自我認同。每一次一個人想去扺抗眼前當下正在發生的,就
與眼前當下的法搏斗。當一個痛苦的或者一個快樂的感受生起,此時的真理是:它存在那兒,任何對這個
感受的扺抗、想去控制、希望它走開或者搏斗,只使得更多的痛苦生起。實際上,當一個感受生起,要開
放心胸,放下控制的期盼,喜悅地接受存在那兒的事實,并且準許它自己在那兒存在。不要扺抗或推走、
要輕柔,這是擁有一顆接受而開放的心的要點,這導致平等心的增長。任何一絲一毫的扺抗或緊張,意味
著仍有一些自我認同對它執著著。
例如一早你去工作,一位朋友出現并且責備你。那么,你的內心發了什么?如果你像很多人一樣罵回去,
因為你很生氣而且好戰。當朋友走了,你想什么、你所說的、你朋友所說的、你硬這么說,我感覺我做的
方式和我所說的是對的、他所說的或所做的是錯的、….。這個生氣的感覺很強烈而且有對這感覺執著的念
頭。
生氣又生起了,你再做同樣的處理方式:讓它自己存在在那兒,不要將念頭卷入,開放并松弛內心
對它的執取,放松頭部的緊張,輕柔地再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生氣的感覺上,這
都無所謂,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讓這感受自己存在那兒時,你就不是將那感受當做自己的,如此,
對這個感受就沒有自我認同。這就看到這個感受的真實性質,不是嗎?最感受不在那兒而現在存在著,這
就是看到無常。當這感受生起時,寧靜與安詳消失了,這當然是痛苦、一種真正苦的形式。當你允許感受
自己在那里存在,而不涉入或想到它,開放心胸,并且松緊張,在這時刻,正體驗著無我的性質。因此,
在練習「定慧禪修」時,確實體驗到存在的三個特征:無常、苦、及無我。
當一個人繼續放松心胸并且不管任何分心、執著就變得愈來愈小、愈弱,最后它不再有足夠的力量生起了。
當這個發生時,內心充滿輕松和喜悅。放下執著,就是「離諸不善法」。當一個人放下,喜悅就生起,它
將維持一段時間,結果,內心變得非常寧靜而安詳,禪修者體驗到一個很容易停留在禪修目標的心。一再
這樣地做,內心自然變得平靜、鎮定。此時,他開始增長一些內心的平等和平衡。
「(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b>
所有這些不同的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構成普通所說的初禪,那時仍會存在一些非常細微的游
動念頭。如果心從呼吸跑掉,禪修者放松心情,這游動的念頭很快被注意到。簡單地放下,在回到呼吸前,
松弛緊張。有的禪修老師稱這個做「近行定」,但事實上,它們是從「專注禪修」的眼光來看,而不是從
「定慧禪修」的觀點來看。
「尋」和「伺」是描寫思考的心和非常細微的游動念頭,有的翻澤作「思考」和「深思」。在每一種禪那
(禪修狀態)中,仍然可以有「尋」。尋和伺的差別是:伺是想及過去己發生的、未來將發生的,或夢想所
想要看到的。尋是想到當下正發生的。這是觀察的思考,也就是,內心此刻感到非??鞓坊蚍浅F届o,以
及身體此刻感到非常寧靜、安詳等等。另外一種對尋和伺的看法是,尋是注意到心跑開并將注意力帶回到
呼吸上的心。伺是心停留在呼吸上而不再跑開。
心一旦開始停留在禪修的對象有夠長的時間,釋放感和喜悅就會變得很強。一個人自然覺得像在微笑,因
為這喜悅是在身、心上如此快樂的感受。此時,身、心感覺非常的輕,幾乎就像飄空中。這是非常美妙而
快樂的經驗。有的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的學生,當喜悅生起時,「不可執著!」結果,學生們變成對喜悅有
所恐懼而試著志推走它,如此他們才不會有機會變成執著。但是,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不管任何種感
受的生起,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他們的工作是使心停留在呼吸上,并且開放,而后松弛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