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神奇的關系。吃什么很重要,和誰吃更重要。
我大學的時候一度遇見一個難題:沒人和我吃飯。
因為很多女生吃一點點就吃飽了,他們的午飯、晚餐,有時候就是一個手抓餅,一碗炒拉面,甚至一個烤紅薯就是他們一頓飯的份額了。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但是一個人吃飯是一個很尷尬的事,一個菜吧,有一種蓋澆飯的既視感,而且坐在飯館的小桌上,一桌、一菜、一人,怎么看怎么有種孤獨的感覺。怎么著也得兩菜一湯啥的,但是更大的問題來了,我一個人根本吃不完。。。
所以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度非常想談戀愛,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找一個飯友。(我的戀愛動機竟然如此的不純粹)
除此之外,做飯有一個很大的內在動力是做給別人吃。花費極大的耐心和時間做出來的作品,你嘗了第一口,哇,是我想要的味道,這個時候,旁邊得有一個可以分享的人。
所以,做這道糯米蒸排骨,旁邊要有一個能華麗而不失真誠的人贊美你。(這是必備道具)
一次偶然的機會吃到這道菜,我是因為排骨而點他的,結果卻讓我很意外。排骨是正經的排骨,但是卻和別人做的不一樣。
他是用傳統的木籠屜蒸的,木籠屜可能就是個噱頭,但是墊在下面的荷葉可能是秘密所在。
一開始只是在家嘗試了一下,結果味道相差太大。沒辦法,我只能追本溯源,每一步都還原了一下,終于味道差不多了。
當然,這個不是我做的,是網上找的圖片。但是我做的和這個差不多(可能差不多的原因是因為我買的木籠屜和荷葉。。。)
耗巨資買的籠屜利用率不高,洗起來還很麻煩。關鍵是如果錯過了荷葉的季節,我就必須買干荷葉了,不好吃不說,還浪費(超市的干荷葉一般一沓一沓的賣)
所以我開始偷懶,直接扔在電飯煲里蒸,咦,味道竟然一樣!(好吧,那個籠屜算我的智商稅。)
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把干荷葉換成過玉米葉子,排骨換成過牛肉。結局如下:
1.換成玉米葉也很好吃,帶著玉米葉的清香,而且因為玉米更常見,經常用來當早飯,所以玉米葉也不浪費,免得額外買荷葉了。
2.換成牛肉不合適,因為排骨帶著一點點肥肉和骨質,會更入味,更軟,牛肉太干了。
3.排骨一定要剁的很小很小,比大拇指稍微大一點就可以,越小越入味。
4.把腌排骨的汁水也倒進糯米里均勻攪拌,蒸出來的糯米超級好吃。
具體的菜譜網上都搜得到
好吃的菜很重要,旁邊能陪你一起吃的人也很重要。
一個只喜歡吃飯不喜歡吃零食的小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