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的作品,我懷著一種沉重、復雜的心情讀完了這本小說。當我讀到最后一頁阿米爾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時,我再也抑制不住了,放任自己的淚水自由地流淌……
小說講述了一個美麗又殘冷的故事,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哈桑是阿米爾忠誠不二的仆人,愿意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他曾向阿米爾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的爸爸是商人、工程師、足球迷、慈善家……他掏出自己的錢蓋了一間慈善機構,收留無家可歸的人,救濟窮苦人民,幫助有困難的人,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尊敬和愛戴。但是阿米爾沒有遺傳爸爸的天分,他懦弱、文氣、愛看書,所以爸爸從小就不喜歡他,不會把他抱在大腿上,甚至很少對他微笑。阿米爾為了獲得爸爸的關注、疼愛,他和哈桑約定好要在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經過不懈的努力,風箏比賽那天,阿米爾的藍色風箏終于打敗了天上所有的風箏。哈桑為了搶回少爺贏得的風箏,遭受了異端分子的毒打、強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但是,他選擇了沉默,因為他必須獲得藍色風箏,讓爸爸對自己刮目相看。阿米爾偷偷地離開并假裝毫不知情。
哈桑沒有拆穿阿米爾的謊言,一如既往地照顧著阿米爾少年。雖然風箏比賽讓阿米爾如愿以償,得到了爸爸的認可和疼愛,但是阿米爾從此不敢正視哈桑,不能和以前一樣和哈桑一起快樂地玩耍。他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包袱,為了趕走哈桑,阿米爾嫁禍哈桑偷了他的表和錢,成功趕走了哈桑和哈桑的爸爸(在阿米爾家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仆人)。后來,因為恐怖分子對阿富汗的占領,阿米爾和他父親一同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受著煎熬,他為自己曾經的所做所為感到羞恥,他為自己的懦弱感到憤懣。為了贖罪,他再次踏上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希望可以重見哈桑,希望可以得到救贖。卻發現哈桑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于危難之中,這時候,阿米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這是一個悲劇,這是一個不幸的故事,身為一名教育者,作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我很想問這樣一個問題: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嗎?
親愛的教師同仁,你真的給予班上每一個孩子全部的愛了嗎?
為什么阿米爾親眼看著哈桑被人強暴卻無動于衷,他是冷血動物嗎?他不是。只不過阿米爾想要得到那只藍色風箏的欲望吞噬了一切,包括正義、勇敢、誠實。為什么一只風箏比哈桑的尊嚴更重要?因為只有追到最后那只藍色風箏,成為放風箏冠軍,爸爸才會改變對阿米爾的看法,才會對他笑,才會允許阿米爾進自己的書房,才會讓爸爸覺得自己的兒子很了不起。
從心理學層面分析,阿米爾的心理是扭曲的,因為他的媽媽在生阿米爾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又從小就不喜歡他,對阿米爾很冷漠。阿米爾不止一次聽到爸爸跟拉辛汗說:“如果不是我親眼看著阿米爾從母親的肚子里出來,我簡直不敢相信阿米爾是我的兒子!”阿米爾就是一個缺少父母之愛的孩子,愛的缺失導致了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傷害了哈桑,傷害了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就像一棵大樹上的葉子,每一張的紋理都不一樣,有自己的秉性。作為家長,不管我們的孩子怎么樣,我們都應該全力愛他:接納他的一切,包括缺點甚至殘疾。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班里剛畢業的班長小賴,是一個懂事、勤奮、好強的女孩子,成績在班上遙遙領先。臨近期末考試,她心事重重,復習效率也下降,上課注意力明顯很難集中。我找她談話,沒有說到幾句,她居然抽泣起來。這個從來自信滿滿,笑容燦爛的女孩,我讓她靠在我的肩膀上,告訴她:“放生哭出來,你會好受一些。”她告訴我,自己的壓力好大,每個星期爸爸媽媽打電話回來就是問她考試了沒有?是不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相差多少?她感覺自己能力有限,她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會被別人超越。有一次習作課,題目是《我的理想》,其它孩子暢所欲言,有想當老師的,有想當醫生的,有想當獸醫的……但是這個讓同學們仰視的班長,她卻說她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只知道自己要當個女強人,要考第一名。課后我又單獨問了小賴的理想,她說自己想當一個和葉老師一樣的老師,但是爸爸馬上反對,當小學老師太沒有出息。足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我試著和她爸爸取得聯系,把小賴的狀態告訴他,希望他們能夠給予一些肯定和鼓勵,不要再給小賴壓力了,他們的女兒真的已經很優秀了。小賴爸爸的一句話還是刺痛了我:
“葉老師,我跟你說實話,我第一個是女兒,小賴是我的第二個女兒,我一直想生個兒子。所以從小我就對小賴嚴格要求,把她當兒子養,長大出人頭地,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父母望子成龍的心里。”
我沉默,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么?我就感到心里陣陣疼痛,感到內心壓著千斤重的石頭,感到面部僵硬,精神緊繃。多么優秀的小賴,但是因為父母的期望,父母對兒子的渴望,毫不考慮小賴的心思,一味的加壓。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望子成龍,他們望女成鳳,一味地苛求,甚至打罵,只為了自己的孩子離自己心中的目標更近。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人格健全嗎?他們的生活幸福嗎?他們的內心快樂嗎?
送走了一批學生,我又迎來了自己新的一批一年級孩子,開學幾天下來,我筋疲力盡,挫敗感油然而生。一年級的孩子沒有紀律意識,上課鈴聲響了也繼續講話、吵鬧。我感到很頭疼,但是我告訴自己,這才是一年級孩子的秉性,我怎么能要求他們這么快就適應小學生活呢?我怎么能用高年級學生的標準來要求這些才7歲的孩子呢?我告訴自己,慢慢來,慢慢等待,慢慢提醒,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想告訴我的這些可愛機靈的孩子們:
為你,千千萬萬遍!
千千萬萬遍等待!千千萬萬遍提醒!千千萬萬遍鼓勵!千千萬萬遍教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