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已成為展現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個平臺,但這個平臺我很少用,也許是曾經的特殊經歷,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除了在領導要求下,發過幾條跟工作有關的信息之外,幾個月,半年不發朋友圈在我這里是很平常的事。
公眾號的文章看多了之后,即使再遇到一些好文章,也是選擇私信發給可能會感興趣的朋友,不轉發朋友圈,我本就不是一個熱鬧的人,朋友圈的面貌,也反映出我的性格,我希望自己的朋友圈是我心靈的一片凈土,住著我的詩和遠方。
以上都是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人人都在曬,憑什么你出彩?》這本書傳授給我們一個理念:掌握一點技巧,可以把朋友圈當成一個平臺展現個人品牌。
越成長越發現,凡事皆有方法,就連發朋友圈都不例外,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發在朋友圈的內容。
剛剛讀完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整本書講的就是作者遇到的人和發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故事,有很多小篇,每一篇都在講故事。人生就是在不斷的遇到人,經歷事中度過,這些人和事合起來串起我們的一生。
因為南水北調,10年我們離開那個生活了三代人的偏僻山村,搬遷至一個新的地方。今年三月份,相隔7年后回到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當時我只是拍了幾張看上去還比較荒涼的照片,自認為還算好看的自拍照,以前住過的房子,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里還有留下來的唯一一家住戶,他們的故事被我忽略了。
假如再來一次,我不會再發自拍照,會選擇唯一的那家住戶,他們養的牲口,種的農田,吃的飯,穿的衣服,他們的日常生活配上他們的故事發一次朋友圈。
其實我也是有故事的人。
每個人技能不同,利他的方式也各不同。有利他之心,做一個樂于分享的人,在他們需要而我們正好又能的情況下,伸出援手。
如果你還沒有能拿出手的技能,那么先靜下心來,修煉一項技能吧。
像我發朋友圈的頻率太低,導致缺少存在感;發圈的頻率過高,也容易引起反感,掌握適當的頻率非常重要。
經檢測,我需要適當增加自己發朋友圈的頻率。
總結一下:《人人都在曬,憑什么你出彩?》這本書讓我改變了對朋友圈的定位,除了理想化的設定之外,完全可以把它當成展示自己另一面的窗口。讓別人通過朋友圈認識一個立體的我們。
參考書目:《人人都在曬,憑什么你出彩?》 [美] 奧斯丁·克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