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早秋五首:芙蓉城下六月秋,香風(fēng)十里勸人留
當(dāng)代年輕人的概念里,涼風(fēng)吹面,夾衣上身,才叫做秋,30多度的高溫天氣,離秋天還遠著。但是老人會說,快立秋了,立秋夜晚就涼快了,可以睡安穩(wěn)覺。還有人告訴你,立秋之后不要下江河游泳,因為寒氣會重。都市里年輕人會詫異,這揮汗如雨的天氣,哪里就談得上秋天?不過也仿佛有那么些許體感,至少入夜的空氣仿佛不那么燥熱,或者有一絲絲涼風(fēng)。
但是在古老的農(nóng)歷節(jié)氣里,秋天的確是快來了。
涼風(fēng)有信,或者你不以為意,但卻是古人,對秋的感知。
對,出門看到林蔭道上,有楊柳焦黃的落葉,仰頭看去,那柳樹是沒有從前稠密,陽光穿過樹蔭,竟然有那么一點疏朗的氣質(zhì)。一葉報秋,忽然有了一點秋的明麗的詩意。
“清秋時節(jié)近,分袂獨凄然。
此地折高柳,倚門聽暮蟬。
浪搖湖外日,山背楚南天。
空感迢迢事,榮歸在幾年。“唐朱慶馀《夏末留別洞庭知己》
酷暑讓人集中在身體的煩躁和調(diào)適上,往往有苦夏之說。尤其是36度以上的高溫天氣,人很難大方顧及身外的感受,甚至就地避暑,度過最炎熱不適合出行的時段。
但是,如果氣溫略略回落,人在舒爽的同時,馬上會考慮下一步的人生計劃和行程。因為歲月匆匆,時光一頁頁翻過,會激起人的焦慮。
這個夏天,朱慶馀滯留在湖南洞庭湖,但是涼意一起,他就要離開了。人生實際是貪戀安穩(wěn)和情誼的,那陪你度過苦夏的朋友,揮汗如雨中的互助,比起春花秋月的浪漫更有人生最樸素的真實和厚重,然而卻不得不分離。
兩個人在洞庭湖邊走著,在唐朝,這里有碼頭,是重要的水路驛站。
黃昏時候,湖風(fēng)陣陣,形將開船。
馬上就是立秋了。分手的時候,雖然微笑,但是內(nèi)心是愴然的。因為我們都舍不得。你在這里微笑著折了一枝楊柳,是愿望我平安,但是我知道你一個回到家中,一定不習(xí)慣有我的日子,因為沒有人和你一起在蟬聲里說話納涼。
而這黃昏的水浪,讓斜陽朦朧,遠山暮色。我去往水天無邊的未來,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回到這里。
古代的交通沒有當(dāng)代便利,有些人一別就是一生。但我喜歡唐朝人的態(tài)度,正是未來無期,才分外珍重友誼,盡心當(dāng)下。
"一別同袍友,相思已十年。
長安多在客,久病忽聞蟬。
驟雨才沾地,陰云不遍天。
微涼堪話舊,移榻晚風(fēng)前。"唐朝楊凝《晚夏逢友人》
唐朝的交通水陸發(fā)達,但是趕不上唐朝人的相思和淳樸。上文說到,有些人一別會一生,但是人生路上,總會有很多傳奇。
古人游歷,也頗辛苦,只是避開最不合適人出行的酷暑幾日,略有微涼,就和當(dāng)代人一樣,要去謀生謀職,所以出行不一定是在涼秋。
這不夏天還沒有過完,北漂在長安十年的楊凝,就迎來了故人。想必他風(fēng)塵仆仆,汗流浹背,在夏天里也趕船趕路,于夏末來到長安。
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楊凝正生病。看見故鄉(xiāng)知己的到來,那感動和興奮簡直難以言表。
更現(xiàn)實更感動的是什么呢。朋友來的時候正下著雷陣雨,天氣不好,時雨時晴,對于客人來講,這種天氣是非常難受的,但是對于病中的主人來講,雷雨帶來的涼風(fēng),所謂故人清風(fēng)至。是要有多么深厚的情誼,才會在這樣的日子登門拜訪,無論客人是落魄還是富貴,都證明兩個人的友誼之深,風(fēng)雨無阻。
兩個人有說不完的話,就著窗外的微雨,話著從前事,家鄉(xiāng)人,這還不夠,主人將大床榻都挪動了,移到有風(fēng)的窗前。帶著病的他和客人入夜深談,讓涼風(fēng)沐浴著主客身心。
要知道,主人一直生病,且久病。他的身體可能不適合吹風(fēng),但故人相見的興奮,讓他快樂的同時,更愿意營造對客人體恤。
這首詩里有濃濃的人情味,這天涼不是辛棄疾的好個秋,是實在的人生友誼的好秋啊。
”半世天涯倦遠游,還鄉(xiāng)不減旅人愁。
數(shù)聲相應(yīng)鳩呼雨,一片初飛葉報秋。
山塢風(fēng)煙僧院路,河梁燈火酒家樓。
絕知雪鬢宜蓑笠,分付貂蟬與黑頭。"宋朝陸游《夏末野興》
一個剛毅的人往往性格激憤,很難長壽,但是陸游是個例外。他性格剛烈執(zhí)著,在沒有抗生素的宋朝活了85歲。且他一生顛沛尋求愛國,晚年歸隱家鄉(xiāng)仍舊夢想殺敵。
除了他可能有長壽的基因遺傳,陸游的長壽在于他經(jīng)常戶外運動,保持樂觀的精神和體魄,消解人生各種不如意,轉(zhuǎn)化成一種堅韌的動力。
比如回鄉(xiāng)之后,他經(jīng)常去附近的山野行走散步,抒發(fā)情懷,觀察景色,強壯體力。
這次又是在夏末之時,去附近的山林,直到夜晚才回來。
雖然他說自己半輩子行走天涯,已經(jīng)厭倦了遠游,但我覺得他習(xí)慣了在路上。也許只有流動的風(fēng)景和略艱苦地行走,才能讓他有篤定感吧。
戶外行走,正是風(fēng)雨多變的夏末,比如時有山鳥鳴叫在雨前,鐵定嘩啦啦一陣雨來。而山林落葉先知秋,一陣風(fēng)來,那柳樹槐樹的黃葉,有的已經(jīng)開始凋零飄飛。
這個一片葉報秋,用得極其準確。立秋雖然以梧桐落葉為標志,實際有些樹木因為植物特性不同,在夏天的高溫高濕下盛極而衰,提前進入它們自己的秋季,比如我看到的柳樹。它們提前報知秋天的來到啊。
我喜歡陸游的真實,他的詩是可以當(dāng)真實的游記來看的,比起閉門造車的許多詩人,他的詩有著真實細膩的氣質(zhì)。
在僧院里逗留,在黃昏里下山,在燈火酒樓的橋邊,這時還飄著小雨。
他雪白的頭發(fā)上帶著避雨的斗笠,這是鄉(xiāng)村樸素的打扮。他調(diào)侃一句,我的頭發(fā)都白了,那些錦繡華麗的官帽,就給年輕人戴吧。
實際我佩服陸游的是他放棄晚年優(yōu)渥的養(yǎng)老生活,執(zhí)意像普通農(nóng)民一樣,草屋耕田,雨笠煙蓑,過得清貧。但是他和其他人不同在于,他主動樂于享受這種生活。
大約命運也是因為他如此艱苦而豪邁,特地許了他高壽。
”芙蓉城下六月秋,最好雁湖湖上游。
周遭一機云錦爛,并與老仙共(供)唱酬。“宋程公許《范石湖東歸過鄉(xiāng)國,名之芙蓉城余以季夏來游適》
這里的芙蓉花不是荷花,是木芙蓉。這里的芙蓉城是指四川成都。程公許四川人,和詩人高官范成大交好,范成大有次路過成都,程公許就為他推薦成都的美景美色。特地說,晚夏六月來最合適。
這成都自古就叫芙蓉城,因為木芙蓉在晚夏花開滿城。木芙蓉是秋花,而成都的六月也清爽如秋,你來成都,最好去雁湖,因為雁湖四周都是巨大的木芙蓉樹,臨水照花,如同云霞燦爛。
你駕著船在湖上,那是如同神仙在仙境里呀。
”振袂芙蓉城里游,香風(fēng)十里勸人留。
瓦盆最恨廉泉陋,歸與夸張定自羞。“宋朝程公許《范石湖東歸過鄉(xiāng)國,名
你進入晚夏的成都,芙蓉滿城花開,香風(fēng)十里,那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這里地氣豐茂,草木繁榮。
那芙蓉花豈能在瓦盆里生長,那豈是小家氣的泉水所能滋養(yǎng)?
老范,我估計你看了這滿城芙蓉花,就不想另外找地方了呀。
木芙蓉原本產(chǎn)自湖南,樹木高大親水,花像荷花,盛開在晚夏和秋季。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和妃子花蕊夫人酷愛木芙蓉,將四十里成都遍種木芙蓉,花開時節(jié),滿城錦繡,所以成都有芙蓉城和錦官城的別稱。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宋朝的成都,保持著廣泛種植芙蓉的地方特色。而這片地方的秋天,也特別嫵媚清麗和絢爛。
晚夏,漸漸能感知越來越近秋的腳步,但是這一時期,涼爽和明花同時,有著秋來的涼意,也不乏秋花的華美,是清酒,是相思,是微笑著的情誼。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