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學校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培訓,隨著自己的學習也會發現這樣那樣的教學理論,但是哪些才是真正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學生,適合自己的學校的,我的體會是真的要從試錯的過程里找到答案。
1. TPRS
這是我試驗失敗的一個教學方法。在去年參加過新加坡美國學校的articulation會議之前我特地在美國亞馬遜郵購了一本關于TPRS的書,也找了很多視頻來學習。開完會以后,看到SAS的學生溝通能力這么強,很是羨慕,就在七年級試了半個學期,慘敗。學生的聽說能力確實有進步,但是由于我們的課時比SAS少,測試的方法也不一樣(美國的系統是不考寫字的,而且只有中學最后一年會有一部分學生選擇AP中文考試,也不考寫),我少了很多時間訓練學生的讀和寫。現在我不打算再用TPRS教我的學生了。
2. Target language
參加過SAS的articulation會議以后,后來又有一個在香港開的organic world language會議,和articulation類似。去參加會議的老師回來的分享大家也爭論頗多。這個OWL的主辦方也是美國的,很多學校是做雙語沉浸課程的,也就是說除了中文課,很多其他學科也是用中文來上的,中文的exposure比我們多很多。作為英制的學校,我們的課時,學生的程度,學習時間的長短,我們對學生的期待值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別。我贊成老師上課多用TL,但是就像一個同事分享的她學習英語時的悲慘經歷,如果老師完全講TL,對于水平好的學生是一個提高,對于水平弱的學生,沒有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輸入),學生會完全shut down。同事說她中學有一年英語退步特別嚴重,就是因為換了一個新老師,那個老師全程講英文,她徹底蒙了。
所以現在我的原則是,課堂常用的句子(請拿一個小白板,請把ipad收起來等等),學過的話題,我盡量說中文,學生也接受得比較好,在解釋詞語,語法,給出復雜指令,講題的時候,我是一定用英文的。
3. Student-led learning, inquiry, flipped classroom
我把它們歸為一類,是因為它們的共同點是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一個輔助和引導,期待學生自主學習。在最近的Sir John Jones的培訓上他提到我也看過的一個TED演講,是說在印度把一臺電腦裝在大街上,孩子們通過幾天的時間在沒有人教得情況下學會了最基本的操作。
我曾經在一家IB world school工作過六年,聽的最多的就是inquiry。我也試驗過flipped classroom,但發現我沒有辦法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Inquiry需要老師提前設計好非常詳盡的鷹架,預測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而不是隨便丟給學生一個話題,讓他們去自主探索研究就萬事大吉了,課也不用備了。Flipped classroom,我只試過錄一些中文的基本課,主要是給插班生自學,錄一個10分鐘的課從準備到錄制完成,再設計看視頻后的練習,差不多一個小時就沒了。而且flipped classroom有效的前提除了老師要精心準備學生自學的材料,學生必須有相當的自覺主動和責任感。很多孩子放學以后課外活動已經很多了,還有一堆作業常常沒有辦法按時完成,指望他們每一個都能在家先自學了,上課來討論,風險極大。最好的情況不過就是大部分人自學了,老師引導討論,然后沒有自學的學生就慘了,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說什么。有朋友就是這種教學法的受害者,對其非常反感。
所以作為老師真的是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習,實踐,試錯,調整,再分享。這也是Sir John Jones教給我們的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