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
? ? ? ? 中醫認為感冒的主要原因為六淫邪氣侵襲人體而致病。人在氣候突變時,或依著過少,或大汗濕身,或疲勞過度,或酒后當風,使外邪得以傷人,并且當人體因各種因素造成陽氣虛衰,衛外失職,抵御外邪能力降低,外邪乘虛而入。
? ? ? ? 外邪侵犯人體的途徑有二:一是由口鼻耳入,首先傷及肺衛,肺主呼吸,外合皮毛,氣道為呼吸出入的通路,喉為其系,開竅于鼻,肺為嬌臟。若肺氣不足,肺衛失職,肺氣失于宣肅。氣道受阻,出現鼻塞,咽痛,咳嗽等肺系癥狀。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肺氣虛弱的人更易感受外邪,發生反復感冒;二是外邪束于肌表,它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陽氣充盈與否有密切關系,督脈有統督一身之陽,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兩者均由頭經背,背為陽,督脈大椎為陽之海,所以感冒前的前驅癥狀往往在大椎附近的肌肉拘緊,全身疲乏。綜上所述,外因亦通過內因起作用,符合中醫“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經典名言。
二、背診診斷
? ? ? ? 肺俞、風門、大椎穴壓痛明顯,頸夾脊3~5段有條索物,胸鎖乳突肌,鎖骨下凹陷內側與胸骨交界處韌帶壓痛敏感即可診斷為感冒。肩井穴、肩胛骨崗下陷處,內外踝下方均可找到感冒的壓痛反應點。
風寒感冒:發熱惡寒,寒重熱輕,鼻塞、聲重、鼻癢、噴嚏、流清涕、喉癢,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酸痛,舌淡苔薄白。
風熱感冒:發熱惡寒,熱重寒輕,鼻塞流濁涕,或有汗出,頭痛昏脹,流淚、口干、口渴欲飲,咽干或痛,咳嗽,咳痰黃稠,咯吐不爽,胸悶,舌苔薄黃。
感冒挾濕:惡寒發熱,身熱不揚,汗少,頭重如裹,肢節酸重,咳吐黏痰,胸脘痞悶,納少,便溏或不爽,小便少色黃,舌苔白膩或黃膩。
感冒挾暑:夏令感冒兼濕熱癥狀,惡寒發熱,咳嗽,身熱較甚,汗出不解,心煩口渴,小便短赤,納呆,口淡而黏,舌苔膩。
體虛感冒:多因久病和體質虛弱,常易感冒。
氣虛感冒:語聲低怯,氣短,倦怠。
陽虛感冒:面色?白,語聲低微,四肢不溫,畏寒,舌淡胖。
陰虛感冒:盜汗,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干咳少痰,舌質紅。
血虛感冒:面色少華,心悸,頭昏,舌質淡苔白。
三、辨證取穴
治療原則:以疏風解表為主,對風寒型者宜疏風散寒;風熱型者疏風清熱;挾濕者祛濕解表;對挾暑者清熱去濕,解暑;對虛型感冒宜扶正解表。
穴位配伍:主穴為頸夾脊6、7段,胸夾脊1~3段,合谷、風門、肺俞。風寒型者加太陽、迎香;風熱型者加太陽、列缺;挾濕者加公孫,內關;挾暑者加曲澤、委中穴、十二井穴;虛型氣虛者加氣海、足三里;陽虛者加關元、腎俞;陰虛者加太沖、太溪;血虛者加足三里、三陰交;對時行感冒早期用主穴,3天后加用足三里、三陰交,并應結合應用中西藥物治療。
穴位方解:本病為外邪侵襲而致,頸夾脊6~7段,胸夾脊1~3段,合谷穴,施瀉法,以宣肺疏風解表,肺俞、風門點刺加強祛除外邪的力量。太陽、迎香施瀉法可散寒止痛,通鼻竅。太陽、列缺施瀉法可宣肺清熱,曲澤、委中、十二井穴點刺以清暑降溫,公孫、內關先瀉后補以健脾祛濕,氣海、足三里、關元、腎俞、太沖、太溪、三陰交均施補法,有益氣、溫陽、滋陰、補血的作用,虛證感冒、流行感冒用足三里、三陰交以扶正,正氣旺盛有利于祛邪,這樣可以提高療效。
四、醫案舉例
劉某某,女,48歲。主訴:鼻塞流涕,發熱惡風,咽喉疼痛,頭暈頭痛,全身疼痛,腹脹,納差2天。診斷為流感。
背診所見:肺俞、風門、大椎穴壓痛明顯,鎖骨下凹陷內側與胸骨交界處韌帶壓痛敏感。采用時行感冒穴位配伍治療,一次后全身微汗出,全身癥狀明顯減輕,三次后諸癥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