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了著名心理學家陳默老師的親子工作坊,老師幽默犀利,非常了解孩子,兩天頗多收獲,借此陸續(xù)分享給大家,也是一個自我總結學習的過程。
“無論在哪,希望你能過得好。”這是一句我們常常祝福朋友的話。而無論是自我奮斗還是想盡辦法培育孩子也都是希望自己或孩子能進入“過得好”的狀態(tài)。
那到底什么是“過得好”呢?陳默老師提出了這個話題。
在看下面內容之前,也請你思考一下:
讓孩子擁有什么樣的人生才比較幸福?或者說“具備什么樣條件的人生才是過得好的?”
相信會有很多答案:
擁有財富,賺很多錢;
擁有能力、社會地位;
有價值,成為社會精英;
能做喜歡做的事;
被愛,有美滿的家庭;
……
這么多答案也許能成為幸福的一部分,卻不一定能成為全部。
這里,老師給予了一種答案——成為一個“神安心安”的人。那怎樣的狀態(tài)是一個“神安心安”的人呢?以下為老師的觀點:
1、身心健康:
身體健康,是幸福的基礎;
心理健康,具備能在環(huán)境里適應、呆下去的心理狀態(tài)。
2、收入水平:
合適的收入水平,讓自己心安,心安才能走高走遠。,有不低于社會平均的收入可以作為心安的收入水平。
3、內心的愉悅感不僅僅來自他人的評價。
——自長愉悅感,自得其樂。能真正自得其樂的人,才能真正過得好。
父母如何做?
——孩子無論做什么,用“關心孩子是否能在其中有樂趣”替代“對外界評價的在意。”。
4、能欣賞自然美、藝術美,會為美而感動。
——讓孩子擁有意識生命能享受美,活得像個人,而不是動物。
5、有助人的能量
——人在助人的時候會產生最大的心理和身體能量,會更好的抗挫折。
父母如何做?
——引導鼓勵孩子多幫助別人,孩子就會具備迎戰(zhàn)困難的能力。
6、獨處時不焦慮,群處時也不焦慮。
獨處能力——和別人沒有鏈接時也依然保有存在感,擁有平和的心境。
群處能力——職場能力也是一種群處的能力。
父母如何做?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能獨處的人一定有閱讀習慣。(個人認為:除了閱讀,讓孩子擁有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也可以幫其提升獨處能力)
——孩子在群處中不作評價,不在意孩子在群處中的表現。(群處中不斷評價孩子的表現,會引發(fā)孩子對群處的恐懼和焦慮)
7、有親密的能力,能與伴侶親密相處
——讓孩子具備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父母如何做?
——不斷告訴孩子,心里要有別人,不斷引導孩子主動和朋友分享快樂,分擔朋友的痛苦。長大才會讓他擁有支持系統(tǒng)。
8、愿意為人類奉獻——人的存在意義
——有存在意義感的孩子能更加積極面對未來的各種問題。
陳默老師的這些觀點給自己很多思考:
怎么才能讓孩子未來“過得好”、“過得幸福”,更多的不是外界條件,而是內在作為人本身的精神感受和價值意義;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多關注孩子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來對待,而不是學習機器;
引導孩子關注生命的真善美,學會助人、合作,幫助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生命意義;
關注孩子本身的狀態(tài)、情緒、喜好,而不是外界評價,受外界評價左右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不是培育一個表面的社會精英,而是培育一個“神安心安”的孩子,”心神安寧“的孩子才有深層的幸福;
……
除了孩子未來的“過得好”是值得思考和指引的,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否處于“神安心安”的狀態(tài)?這些角度是不是也應該作為自己“過得好”的努力方向?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應該追求怎樣的生活,尋找怎樣的內在和幸福,該有怎樣的生命意義,我們焦慮,心神不寧,因此在養(yǎng)育孩子上也是慌亂、茫然、焦躁的,我們沒有強大的內在,所以會因外部評價惶惶終日,我們少了看到美的眼睛和心境,所以我們總是看不到別人的好,包括孩子的好。
所以,我想,應該從自己做起,去做那些可以讓自己“神安心安“的事,讓自己擁有”過得好“的能力,因為最終“心神安寧“的孩子并不是教出來,而是影響出來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