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一過,就盼著過大年了。
過大年必須要有魚,為的是“年年有余”,希望來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我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吃魚的,因為曾經很長有一段時間里,幾乎天天吃魚,吃怕了。
那時我上小學三年級,我們隨母親返城后,母親不想去單位里上班,工資不高受約束,所以自己開始做點小買賣養(yǎng)家。
第一次選擇的小買賣就是販賣魚,母親每天一大早坐車去鄉(xiāng)鎮(zhèn)的集市上從農民手上收回來各種新鮮的魚,然后再趕回縣城去菜市場零售,賺取不同的差價。
但每次最后一條魚都很難賣出去,大概是因為沒有了挑選和淘汰,顧客們認為那是別人挑剩的不好的魚,于是母親決定如果最后只剩下一條魚,就拿回家自己吃了。
80年代初期,物質匱乏的年代,魚和肉都是難得吃得上的食物,我們每天都歡天喜地的,希望每天都有魚賣不出去,嘴上不說,心里都這樣想的。
母親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們做魚吃,紅燒魚,黃燜魚,香煎魚,豆腐悶魚,蘿卜絲悶魚,酸菜悶魚,夏天喝魚湯,冬天吃魚凍子。
隔壁的阿姨經常責備母親說,你們也太奢侈了,天天吃魚,也不存點錢。母親總是說,孩子們正在長身體,我也沒其他的,就養(yǎng)了這三孩子。母親不好意思說那是賣不出去的魚。
可是沒過幾天,大家就覺得魚一點都不好吃,天天盼著母親能順利把魚都賣掉,換其他菜吃。即是吃魚,也只吃里面的菜,最后盤子里只剩下魚塊了,一開始母親還把魚塊都吃了,最后她自己也吃膩了,只好倒了。
在學校里同學們在一塊聊天,聊起吃什么時,我說吃魚,同學們都露出羨慕的眼神,我唉聲嘆氣地說天天吃魚,同學們都露出不解的目光,說,天天吃魚,你還唉聲嘆氣的。我也就不再說,因為她們不能理解這是什么狀況。
后來,姐姐和弟弟寧愿天天豬油醬油拌飯也不要再吃魚,而我寧愿選擇白糖拌飯,只要母親不跟我們一起吃飯,就各自吃拌飯去了,不再吃魚。
直到母親換做水果生意,這種吃魚的日子才結束了,而自那以后的十幾年里,不再買魚進門,除了過年,過年的魚也從來不吃的,留給外公來了吃。
重新吃魚,也是近幾年的事了,而且也吃一兩種魚而已,過年的時候,母親每次都選擇新鮮的紅鯉魚,紅燒紅鯉魚,討個吉利。
過幾天就可以回家過大年去了,昨天母親視頻聊天,還問我想吃什么菜,好去準備。我說,您做什么都是美味,所以您決定就好。母親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