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不想去上學?
大家好!孩子不上學,現在好像成了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據統計,中國有近5000萬孩子厭學。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都有輟學的情況。不僅普通學校的孩子,就是世界著名的大學比如耶魯大學,都有孩子不上學的例子。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到大非常優秀,初中就去了新加坡,參加各種活動,演講,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后從新加坡考上了宋美齡的母校,著名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本來是一路順利要讀研究生的,但是讀到大四,因為抑郁癥,讀不下去了,最后休學回國,推遲了半年才畢業。
亞州家庭治療大會的專家們在交流過程中說,不上學,已經是亞洲家庭的一個常見現象,是青少年咨詢中最常見的案例。也是青少年心理治療專業領域探討的非常多的問題。
我曾經說過,如果讓大家把孩子的問題排個序,大家可能會把游戲排在第一,但是,為什么大家會憂心孩子打游戲的事兒呢,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學習,因為孩子不上學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打游戲。所以,家長們其實最擔心的還是怕孩子打游戲耽誤學習。包括孩子的早戀、交友,其實家長擔心的都是這些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記得海清演得《小別離》中有一段臺詞: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重點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這充分反應了家長們對于孩子學習的焦慮心態。那么,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施加的壓力大
1、 父母無論是小時候學習好還是不好,都對孩子的期望值很大。父母好的,就說我那時候就是靠個人努力才出來的,現在條件這么好,你要好好學習。父母條件不好的,就說,你看我就是學習不好,才這樣的,你要好好學習。
2、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增大。獨生子女,家庭的重點是孩子,孩子的重點是學習,學習的關注點就是學習成績。一家子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關注。
3、 父母自身的焦慮,貧富的差距,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只有這件事兒是一個可以確定的抓手。無論頭腦中怎么想,家長們的潛意識中非常篤定的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只有學習好,孩子的未來才有前途!因此,為了孩子的學習,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二、 學校給的壓力大:
青春期早期的孩子面臨著小升初、中期的孩子面臨初中升高中、晚期的孩子面臨高中升大學,哪個坎都含糊不得。在這些階段學校、老師對孩子的學習抓得特別緊,年級排名、班級排名、重點班、還有什么一年一調班。孩子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一個高中同學的女兒,在重點中學,學習非常好,但是一到期末期中考試就焦慮,要跳樓,原因是怕考不了第一。
三、孩子自己的學習動力小,甚至成了負數
1、現在的生活條件真的變好了,每個孩子都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孩子想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就小了。人都喜歡輕松的生活。社會不同,學習的動力就不同。吃苦精神已經不符合這一代人的要求了。年輕人追求的是好玩兒。過去的口號是教育改變命運,可是城市里的孩子條件大多數都很好,他們不想改變命運,他們想要的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父母讓自己過的生活。所以,如果總是用吃苦、改變命運這樣的理念去教育孩子,他本身是無感的,說不到他的心里去。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無論做什么事兒,都是自己內在的動力大了,才會做好!而父母、學校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反而壓制了孩子自身學習的動力。所以,越壓越反彈。越控制越想反控制。想一想,我們從孩子上小學開始,父母和孩子最多的一句對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父母和孩子談話最多的內容就是學習。體會一下,父母親一直和孩子談學習,父母這個角色的情感體驗就被掩蓋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正的感悟就被遮住了,父母成了老師和監工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感覺不到對父母對自己的愛,夫妻之間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爆發了很多的沖突。
長期緊張、忙碌、沉重、充滿沖突的家庭氛圍,不知不覺中就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寫下了這樣兩個信念:學習是一件很辛苦、很痛苦的事兒,學習是爸爸媽媽最看重的事兒。這樣的結果會一是導致孩子在心理層面上和學習之間失去良好的情感鏈接,凡是和學習有關的事情都是不愉快的,學習不是我的事兒。從人性的角度我們都知道,人是趨利避害的,會本能地做能給自己帶來愉悅的事情,人都愿意為自己活著和做事兒,如果是在替別人做,這個動力會非常的小。甚至小到負數。負數的意思是,這個事情本來我愿意做,我變得很仇恨做,反而不喜歡。學習很苦、學習不是我的事兒,這兩個信念會讓孩子本能的逃避學習,小時候有父母、有老師管著,不得不學,因此,小學生的學習狀態很多都是磨蹭、心不在焉、馬虎、粗心。而這樣的學習狀態讓父母更加焦慮,對孩子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們家長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厭學、沉迷游戲,和家長對著干。
上面講的原因是孩子沒有學習動力、不想上學最根本的、最深層的原因,但是,我們在前面也反復講過,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天生都是愿意融入主流社會的,愿意按照主流社會的要求來做的。所以,孩子們從頭腦中是知道應該好好學習的。所以,盡管內心深處的動力不足,也不會易就不去上學。每個真正不去上學的孩子都是有一些表面的誘因的。就好像每年冬天的流感一樣,雖然每個人都有可能感染上病毒,但最后爆發的都是有一些誘因的,或者著涼、疲勞、熬夜等等。孩子們不去上學,也都會有一些誘因。
四、案例
?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我想,大家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一下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模式和問題,能不能有一些啟發。
? ? 有這樣一個案例,我姑且把她的名字叫劉麗吧。她和丈夫都是國企的員工,掙錢都不多,但是雙方父母條件都不錯,特別是劉麗的母親,是一個中學的數學老師,課外帶了很多孩子,收入不菲,對他們小家庭的經濟支持很大,一家三口的日子還是很寬松的。兩個人工作都比較忙,所以孩子一直是姥姥姥爺給帶著。兩個人上班的地方比較遠,只有周末才回到姥姥家,和孩子在一起。很多的城市家庭都是這個情況。姥爺對孩子管得很嚴,姥姥也一直給孩子輔導數學,劉麗對孩子要求也很嚴,自己也肯下功夫,周末一直督促孩子學習,不惜自己下功夫把孩子的語文課本研究透,總結出來重點來輔導孩子,她說,我要是去考試,準能考100分。孩子的成績一直都不錯,可惜的是,孩子到六年級時,說是不喜歡學校的老師,就開始斷斷續續逃學。劉麗非常痛苦,對孩子更加嚴格,天天和孩子大戰,逼孩子去上學,丈夫勸她想開點兒,她也不聽,為此和丈夫的關系非常差,丈夫覺得管不了,家里的氛圍也很差,居然在外面有了外遇。
上初一后,開始時在普通班,成績不錯,在班里的排名也挺靠前。初二因為姥姥是學校的老師,把孩子安排進了重點班,壓力大,全年級排名變化不大,班級排名變化大。沒什么朋友。進入重點班以后半個學期,孩子不上學了。表面原因是老師批評了孩子。上初三后,孩子答應初三上學,一直到11月份都沒有上學。為了改善孩子的情況,她們也找了咨詢師,改善了夫妻關系。這個時期,孩子開始頻繁去網吧上網,經常幾個晚上不回來。劉麗做了很多工作,孩子總算不出去上網了,也開始陸續上學,孩子提出養狗,家長不同意,認為分散注意力,孩子不滿意,認為父母答應支持自己,不兌現。于是又不去上學。采取過措施:參加過冬令營,去醫院看過,沒說有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