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會,閑聊中,兩位媽媽提起最近想給孩子買一輛童車,這個話題一拋出,引起一路熱議,大家紛紛談起自己的經(jīng)驗,拿出手機,找照片,推薦自家寶寶用的童車。這兩位年輕的媽媽高興并認真的記錄著各類不同品牌童車的型號功能。
幾周后我們見面,A寶媽開心的和大家分享寶貝的照片,指著照片中的童車和大家說,“這車真棒,寶貝好喜歡呢”。B寶媽悶悶不樂的說:“別提了,我還沒買呢,種類太多,遲遲選不出來,我這選擇恐懼癥又犯了”。
細聊之后得知B寶媽口中選不出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品牌,想買大品牌的,但是價格貴,覺得用不了幾天,沒必要買太貴的;但看著別家的孩子用著進口童車,又覺得不甘心。2大小,小的童車不穩(wěn)當(dāng),操作不當(dāng)容易翻車,但是靈巧,方便攜帶,可以放到汽車后備箱;大的車呢因為重,性能穩(wěn)定,缺點就是外出不便。3顏色,寶貝是女孩,想買個粉色的,但是準備要老二,想著萬一老二是個男寶,粉色的車就用不了,浪費了。而A寶媽在第一次聚會之后的當(dāng)天就給寶貝買了童車。她的回答是:“大家推薦的都是寶貝們用的不錯的品牌,安全性肯定沒問題,我就省去了自己去找的麻煩,然后就是把這些車子拿給寶貝看,她自己選一款喜歡的我付錢,就ok啦。”
暫且不討論兩個人的性格因素,單就看兩個人選一部童車時態(tài)度,就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進而推斷出她的行為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本很簡單的問題,搞得復(fù)雜化,而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比如B寶媽在聚會后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論壇,貼吧,群,各種咨詢,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選擇變得越發(fā)艱難,決定也遲遲無法做出,她的行為變成了分析各種童車的優(yōu)缺點,而忘記了選一部童車的初衷應(yīng)該是開心的陪寶貝玩耍。
在這個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年代,新的商品,創(chuàng)意,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出現(xiàn),這些雖然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焦慮與壓力。“糾結(jié)”成了人們用的最多的口頭禪。
人與人的不同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相貌,身高,這些外在表象不能改變,但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可以轉(zhuǎn)變的。當(dāng)今社會,我們面對的不是“沒得選”,也不是“選什么”,而是“如何選”。當(dāng)我們置身這個紛繁復(fù)雜的世界,我們的思維模式一定要簡單明快,不被過多的繁瑣細節(jié)牽絆。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準確的做出選擇,已經(jīng)成為了當(dāng)代每個人需要快提高的一項技能。它和任何需要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事物一樣,需要我們每天練習(xí),正所謂成大事者不糾結(jié),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