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西湖參觀了中國茶葉博物館,收獲頗豐。為了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分兩篇分享我的所見所感,上篇主要介紹茶的發展歷程。
茶的發展
茶,是當今世界三大飲品之一。但經考證,茶是經歷了“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的功能演變之后,才被當作飲品。幾千年來,改朝易代時有發生,茶卻未曾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在“茶”的整個發展歷程中,主要有三股力量在推動:上有天子,中有文人雅士,下有民間百姓。下面便從這三股力量入手,來一窺茶之發展歷程。
“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風吹草堰”,飲茶之風亦然。天子當中,有三個對茶的發展影響頗深,他們分別是:炎帝神農氏、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先說炎帝,上古史好把農業、植物相關的發現都歸功于神農氏,以添些許神秘色彩,茶也不例外。是故,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相傳,神農氏以釜鍋煮水于野,適逢片葉入鍋,煮少頃,色微黃,入喉生津,提神醒腦,后人遂煮之以飲。從此,茶便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再說趙佶,徽宗執政水平不加評述,但作為藝術家,他是很出色的。尤其對茶的發展,貢獻極為巨大。據記載,徽宗精于茶藝,嘗為下臣點茶相飲,且著有《大觀茶論》。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一時間,宮廷嗜茶之風盛行,且傳及民間。那時茶葉,絕大部分“蒸而餅之,蒸而團之”。由于工藝講究,所以資源投入甚大,極為奢侈。而且民間“斗茶”之風橫行,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碾團茶、餅茶為粉末,輪流烹煮,飲用時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之后相互品評,以分高下。正是這一時期,頂層統治者的喜好,直接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圣壇。然而,到了明太祖時期,朱元璋自底層起家,深諳民間疾苦,便下旨“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在他的統治時期,茶藝從浮夸走向了簡約。由此,造成了兩大深遠影響,一是唐宋的繁復茶藝不復存在,僅留日本一支獨脈;二是中國大地斗茶之風一掃而去,社會風氣轉向平實樸素。
文人雅士,或求茶道,或著書立說,或寓本性于茶,極大地豐富了茶的文化底蘊及內涵,且以唐、宋、明最為顯著。
大唐時期,國力鼎盛,于文化取兼容并包之胸襟,儒釋道三教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僧人們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并精心研究制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茶圣陸羽,將儒學與佛學的感悟融入到對茶的理解,撰寫了開宗立說的茶學專著《茶經》,系統地講述了茶葉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和飲茶技藝,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這本書最有趣的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茶”字。因為自上古始,茶有許多異形同意字,比如“荼”“茗”“荈”“詫”“選”,帶來諸多不便。陸羽大筆一揮,將“荼”去掉了一橫,固定了“茶的音、形、義”;陸羽還有一首詩非常有名“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從中可窺見其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醉情山水自然的灑脫之情。茶仙盧仝,對茶研究亦深,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流傳千古。其中最有名的幾句被摘為《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日本廣受傳頌,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的基礎。
到了宋朝,文士眾多,有兩位于茶亦不得不提,朱熹與蔡襄。理學大家朱熹在武夷山這個產茶重地,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他認為“茶”不重虛華,中和清儉,便將儒家最高道德——中庸之德賦予了建茶。書法大師蔡襄,對茶的貢獻也頗大。其在建州任官時,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龍團”(茶餅上印有龍紋),并著有《茶錄》一書,被認為是繼《茶經》之后最有影響力的論茶專著。
時鐘撥到明朝,此時崇尚簡約樸素之風,文人雅士也逐漸將茶之重心從造型與茶藝上轉移到了飲茶的心性與環境上。嗜茶的文士們如文徽明、唐寅、徐渭,便伺機開創了“文士茶”的新局面。與前人相比,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情趣的營造,這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畫作中高士們或于山間清泉之側撫琴烹茶,泉聲、風聲、琴聲,與壺中湯沸之聲融為一體;或于草亭之中相對品茗;或獨對青山蒼巒,目送江水滔滔。茶一旦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就已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產品,而成了人們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媒介。
上有天子引領風氣,中有文人寓茶品德,但若百姓對茶沒有需求,則茶便只是陽春白雪罷了。茶之所以能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因為茶已然成為了你我、民族、國家之間溝通的媒介,離了它便就少了些味道。
時至今日,歡迎客人時我們仍會說“喝點茶吧”,送禮時也會精心挑選一些茶葉相贈,最有趣的是中國東西南北的茶風格各異卻獨具魅力,亦是你我溝通關系的好媒介。中國被茶氣熏得最盛的“東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在這些地方我都親身感受過茶的氣氛。杭州茶求一個“雅”字,飲茶之所或有精致的木椅雕花,或有那雨霧沾濕的嬌嫩吊蘭,耳邊聽著《牡丹亭》,常于不經意間,于茶中品出這江南的味道來。成都茶但得一個“俗”字,然大俗即大雅。大樹陰處、涼棚底下、城墻腳邊,只要擺上桌凳,便能喝茶。有時三五好友相約,打牌下棋看川劇,若是杯子干了,手持長嘴茶壺的茶博士“驚鴻一舞”,茶水便滿了。南方潮汕茶則講求“道”,一碗“功夫茶”從泉水、炭火到茶具、茶葉都有實打實的講究。經過十幾道工序拿到手上的茶,早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飲品,而是蘊含了潮汕人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態度。而老北京人兒的茶喝的就是那個“味”兒,既有極盡風雅的品飲,也有世俗卻不失可愛的日常喝茶。一蓋碗茉莉花茶,一點小茶點,一段抖著京味兒包袱的相聲,構成了北京城獨有的茶氣質。
茶于民族交流之間,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便是“茶馬古道”。這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一片片小小的茶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亦聯結了民族之間的兄弟情誼。
茶葉,作為中國的象征,在國際交往貿易中也起到了難以磨滅的作用,收獲了重要貨物的同時,也在世界上傳播了中國的文化魅力。陸地絲綢之路,我們用茶葉、瓷器、絲綢等產物換來了大量的蔬菜,水果,香料,珠寶,奇珍,異獸等。單是這些蔬菜水果,就為我們的生活貢獻了諸多美味。海上絲綢之路,則在世界上掀起了飲茶之風,茶文化得以傳播到世界各地,從生活方式到思維理念對許多國家產生了一定影響。公元12世紀,日本僧人到中國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此后經過長期的本土化,最終形成獨特的日本茶道。17世紀初,荷蘭率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茶葉輸入歐洲,開始推行飲茶之風。18、19世紀,茶葉在英國開始由奢侈品轉變為大眾飲品,飲茶也成為英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趣的是英文中茶的“Tea”也是來自中國,因為明朝時福建的泉、漳、廈是茶葉重要出口市場,福建人方言管茶讀“貼”音。西洋商人用英語寫出來便為Tea,只是隨著英語讀音的發展,現代英文發“悌”音,如果到愛爾蘭會發現他們仍然保持古式發音,即“貼”。
茶的發展歷程充滿趣味,讓我們也忍不住想趕緊去泡一壺。但在這之前,作為非專業人士了解一些茶的分類、品評、沖泡小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下一篇我會從這幾個方面繼續分享我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