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難溝通了嗎?
某天,學生家長A說,孩子這段時間一進家門,就立馬扔書包哭喊著:“作業好多,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
家長A聽到后就經常不以為意地答道:“肯定在學校搗蛋犯錯誤了”、“再偷懶看我不擰掉你的頭”、“那你趕緊加油努力呀”。但經常得到的是負反饋。
家長A認為也許是孩子大了,溝通慢慢有了隔閡,于是來與我交流,實際上,不止家長A交流過這樣的問題,大部分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都問過這樣的問題。
這一類家長,主位思想比較嚴重,考慮問題經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問題,急于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與孩子的談話中,如果我們給予的總是否定與批判,可能我們自己很有滿足感,但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就會排斥外界,包括父母,慢慢的就會拒絕交流。
因此,并不是孩子長大叛逆了,并不是與孩子難溝通了,而是,我們用錯了溝通的方式,也正是這些錯誤的方式,讓孩子漸漸離我們遠去,直至模糊了背影。
也許,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
積極傾聽代替批判
有時候,我們滿肚子的牢騷,說給其他人聽只是為了釋放情緒或是想獲得存在感,并不是真的想得到其他人的意見或是分析,乃至解決方案,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當孩子發牢騷,有厭學情緒反映到父母的時候,其實是孩子謀求釋放情緒或是獲得存在感的一種手段,回到A家長,如果她能夠耐心傾聽,而不要自以為是的批判乃至恐嚇威脅,相信情況會更好,也許,我們并不需要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達任何看法,我們只需要耐心積極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正在感受他的這種負面情緒,這樣就夠了,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答案。
對等交流代替命令
在溝通的層面上,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哪怕是長輩與晚輩的關系。有個學生家長B是公司高層,與人交流很自然就有了居高臨下的感覺,家長B在生活中也經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在家里交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就感覺到了與家長B的距離感,總感覺與B有著難以溝通的鴻溝,而有的僅是指令的接受。像在這種不對等的交流中,孩子很難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如果我們能夠與孩子對等交流,最起碼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能感受到接納,而不是距離感,他們能夠雙向車道切換行駛,而不是單向車道的一去不回。
換位思考代替說教
學生家長C看到孩子期末成績多科不及格,立馬舊業重操對孩子進行“說教式洗腦”,“你現在考這成績怎么上初中”、“不好好讀書以后出來社會你一定后悔的”、“你可以每天多花點時間背單詞”,諸如此類的話好多,但估計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或是很快就忘記。大部分家長經常會這樣標榜自己——我們和孩子是講道理溝通的,但在我看來,大部分的講道理其實就是單方面的說教而已,作為孩子不一定能夠get到我們的點,因為這些孩子不一定懂事到能夠明白這些道理,就算明白,也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去接受與實踐,換句話說,大部分的孩子如果真的理解這些道理,那么他們一般也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于是,說教的溝通方式實際上是沒多大作用,相反的,我們應該要換位思考,不要用成年人的閱歷與角度分析問題,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的年齡層去考慮分析。
你,開始這樣和孩子溝通了嗎?
如果你覺得和孩子的溝通出現了障礙,那么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嘗試上面的方法,也許會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