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邵杰原創005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天性使然選擇抱團取暖。在一個大環境下,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種的圈子。而那些選擇獨處的人,就成了“高冷”或者“異類”。要忍受他人鄙夷的目光。或許還夾雜著幾句嘲諷。

每個人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還有著一個內在精神性自我。而大多數人,都只是通過與外界地溝通,通過存在感去獲得別人對外在自我的認同,卻忽視了精神上的自我。一到夜深人靜,四下無人時,就會從心底里涌起對自我的懷疑,惶惶不安。

那些“不合群”的人習慣獨處,則更能正確面對真實的自己,或者說,更了解真實的自己。他們的內心精神足夠強大,不需要他人的贊同,擁護。

而那些習慣獨處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合群,而是不需要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真正優秀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諷。“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商鞅說過:“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即: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也會被常人嘲笑。

古往今來,很多才智過人的人。他們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能力,或者提出一般人不能接受的觀點。因此收到眾人的排擠和針對。不是因為他們不合群,而是群眾選擇了孤立他。

過去的科學家,每每提出一些新的觀點,都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愚昧無知讓他們的學說成為異端邪說,然而事實卻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上。

尚處于愚昧之時的人,不相信科學,宗教就是他們的信仰。當時,自大的人們以為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就有了“地心說”的理論,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日心說”和宇宙觀。卻被教會處以火刑。

同樣的事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也有。每當有反對舊食物的新鮮事物出現,每個人先是對其抱有一個懷疑的態度,等到大眾都接受之后。才相信這個新事物是對的,反之很多人被騙都是因為太過相信大眾的判斷,覺得大家都說好的東西一定都好,然后,就是上了騙子的當。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反而幸免于難。

那些不合群的聰明人,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就如叔本華所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叔本華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哲學家總是有些玄之又玄,無人能懂的思想。因此很多哲學家都是孤獨的,比如康德,終身未娶。一生未出了柯尼斯堡,但他卻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康德主義。比如尼采。在他的時代被世人稱之為“瘋子”。不被理解,在這個時代里,尼采一些簡單的話,卻成為無可辯駁的真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優秀的人沒必要花精力迎合別人,花心思經營人際關系,因為時間會證明,誰才是對的,優秀的人更喜歡獨處,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與人社交中,反而顯得不自在,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而當他投身于人際交往時,他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我們一直稱頌其偉大的喬幫主,不也是一個社交障礙患者嗎。他不喜歡與人相處。情愿終日對著電腦,埋頭研究代碼。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找各種理由,不去參加騰訊的例會。覺得壓力大了,就聽聽自己喜歡的歌,一個人去打打高爾夫,打打網球,獨處的時光,足夠讓自己舒緩工作的壓力。

他們都是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不合群的人。他們不愿意花費時間去討好他人,獲得別人的贊同。他們驚為天人的產品足以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優秀,也許,他們壓根就不在乎別人感覺自己優秀與否。他們選擇了孤獨,不代表選擇了與世隔絕,他們同樣入世,只是他們社交門檻,不是一般人能夠進入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在的人,為了讓自己合群,變得越來越平庸,女生熱衷于泡沫偶像劇。依附于她所迷戀的男人。反倒讓那些真正優秀的女強人,備受流言攻擊。那些女強人不合群嗎。她們只是不合“庸俗”的女生群,她們可以自如的在精英人士地圈子周旋。

不是別人怎么樣,我們就應該怎么樣。我們沒必要向這個世界屈服。總要有點“反叛精神”我們不需要向世界證明我是誰。我們只需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我就是我。不是馬路上的路人甲。

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豐富。對外物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少,別人對他而言就越不重要。所以。真正優秀的,不需要太合群。因為有些群體,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社群”在當下,是一個熱詞。也許你正在追捧它,也許,你正為它困擾。到底,什么才是適合你的“群”?持續關注。7月18日。答案為你揭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