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上的同性戀,指性成熟的個體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只對同性具有性興奮的反應。所謂同性戀者,是指具有同性戀性取向的主體,無論是否已經有過同性性行為,都是同性戀者。在我理解,就是喜歡與自己同性別之人。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社會上每一個人均有雙性戀的傾向,我一直覺得我們之所以更傾向于異性戀,一也許是受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傳承的影響,二是沒有同性的人get到觸發到我們同性戀的點。
當我接觸到這類可愛的人后,我也有問我母上大人,如果我是同性戀,她是否會支持我,我媽猶豫呢一下,說也許會慢慢接受,誰叫你是我女兒呢,當然我覺得什么事都是說不準的,沒到那一刻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因為我身邊就有這種真實案例,當他把這件事告訴家人后,家人表示十分不理解,甚至覺得恐怖,硬要帶著他看心理醫生,他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受傷。
一直以來,由于大家普遍認為只有兩性間的情愛才是合理的、自然的,因而把同性戀理解為一種病態或“性變態”,并加以歧視,連我們大學公選課《婚姻與家庭》都一直在避談這類話題。而我國早已在2001年不再籠統地把同性戀認定為“精神障礙”或“心理變態”、“性變態”。這實際上也是表明,同性之間的戀情是一種正常的精神狀態。
從另一角度,我覺得像情情愛愛這種事,是私事,也是大家選擇個人生活上所擁有的平等權利,沒有礙著別人。一個人可以不贊同或反對同性戀,但他沒有權利干預他人與同性的自由性愛,也就是沒有權利否認他人在情愛選擇上的自由,更沒有理由歧視乃至迫害同性戀者。
最近二刷完挪威劇skam,講的是北歐撩神even和小天使isak相知相愛的故事。我會時不時拿出來刷的,并不僅是為他倆的高顏值,而是它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同性戀這一話題,跟男女之情一樣,可以平淡如水相伴一生,也可轟轟烈烈激情澎湃。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很多人對同性戀的看法十分兩極化,一提到要不就是覺得高顏值養眼,要不就是覺得惡心,聯想到濫交、艾滋病,我突然反思起自己,可能之前也有前種想法,現在看來也是沒有真正了解這一群體,跟男女之情一樣,并不是只有長得帥的長得美的才能談戀愛,那不是全世界有一大半的人都是單身汪。而在熒屏之上,觀眾確實更喜歡賞心悅目的,但我們得區分理想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