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得有一次病中去看中醫,因為都是慕名而來的,一號難求,大家都是早上很早就去排號的,每靠前一個人,就可以早一點結束,所以,每個人手里的號其實都很珍貴了。記得我排的是第七號,而第六號本是另一位的,結果一對本應是排在我后面的母女述說了自己仿佛不得不的理由,要第六號讓給了她們。因為診室不大,我也排在前面的號,醫生并沒有讓我們前幾位號回避。于是,讓我有了面觀這對母女看病過程中的表現了。其實需要看醫生的是女兒,從母女倆的話語中,聽出,這位女兒大約近三十歲,已婚,但近段時間因與夫不和,已住回娘家。看病期間,一直與醫生交流的是那位站在邊上的年約五十幾歲的母親。母親頭發梳成盤發,自己盤的那種,動作言語衣著,一看就是一個精明的女人。但臉部緊繃,間或與醫生交流時,需要臉帶笑容時,都是那種表演性質的笑容:虛假而客套。雖然裝著隨意,但卻絕非真心的流露。其實,女兒也不是什么嚴重的病,并且看了病也馬上要去上班的。我在想,這樣一位已應該完全獨立生活的女孩,看這么看似并不嚴重得需要人陪伴的病, 為什么媽媽還要來呢?并且至始至終,由媽媽來表述她的病癥。短短幾分鐘醫生問診的時間,媽媽不僅叨叨地說了女兒的病,女兒的情感近況,還說了女兒大學四年的讀書地,和大學四年每個長假都要回家過的情況。女兒偶爾的發聲都及時地被母親打斷,并接了下去,于是,女兒基本沒有發聲了。當時我就在想,這樣一位母親,女兒能與夫相親相愛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位媽媽,應該是一位嚴重焦慮的媽媽,唯恐女兒受到一點點挫折,恨不能把女兒的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包括衣食住行,更包括了感情。女兒業已習慣了依賴,或者小的時候也反抗過吧,知道了反抗無效,就習慣了。
? ? ? 其實,每個媽媽,或多或少都會擔心孩子的,都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最順的人生路。但是,誰的人生可以繞過挫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