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客一群一直存在于大眾之中,但近些年受到的關注度才逐漸變大。以前很多產品的產生僅僅是因為自身的樂趣, 受限于資源的限制根本不能大規模的推廣。正如《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安德森的外祖,發明了新型噴灌系統,但因沒有廠房為自己的設計生產產品,只能將自己的專利賣給廠商,從中獲取微博的專利費。
可作者外祖父的事情已是幾十年的事情了,現今的一切都變了,知識變得容易獲取,元器件也變得更廉價,且不用懼怕因自己沒有廠房而不能生產設計好的產品,就連那些廠商也愿意接受小額訂單了。老羅曾在錘子手機的發布會上,表示了對雷軍的感謝:“是他讓那些大的制造商看到了我們小廠商的實力,他邁出了一小步,卻讓我們這些后來者走的道路變得不那么坎坷。”(這不是原話,...o(∩∩)o...哈哈)富士康都能夠那樣做了,其它的小廠商也畢竟不會固執地堅守著“大額訂單”的原則,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沒有誰愿意錯過任何的機會,更何況他們已有了太多太多的教訓。
作者也提出了對未來10年的一個發展方向:
20年的創新史可以用兩句話概括:過去的10年,人們在找尋通過互聯網創造、發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未來的10年,人們將把這些經驗應用于現實世界中。
提煉一下就是:在未來的若干年里,人們將會用互聯網思維(雖然被很多人用爛了,但我覺得它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嘗試去改變原有的東西。互聯網的發展是虛擬經濟,到一定程度后終究要回到實體,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
新型工具(例如3D打印機、數控機器、激光切割機、3D掃描儀,等等)在普通大眾中的普及,讓創造變得更加容易。互聯網不僅能夠讓人找到所需的各種資料(大部分可以在開源社區中尋找,那里的人們都非常愿意幫助其他人),還能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協同工作完成一些共同的作品。當然,在線下已有很多創客組織(國內的三大創客組織:上海新車間、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和北京創客空間)已籌建起來。硬件平臺的開源,也讓一部分純軟件的開發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創造的團體中。眾籌方式(為一個創意投資,不期望獲得投資回報,而是期待獲得產品本身)的出現,讓很大一批有創意的創客沒有了資金的后顧之憂。
創客制造出來的商品一般情況下就是滿足了小眾群體(不排除一些優秀的設計會普及到大眾市場),這樣的話,他們的制造(可能就是幾百、幾千件)可能會回到本土生產,考慮到時間和運輸等成本。中國在小眾市場上會很快失去競爭力,但在大批量生產上短期內還是能夠保住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代已有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得不更多的思考我們未來的出路。
創客不會擊敗那些大型的公司(要倒閉也是它們自己zuo死的),但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創新,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有創意的產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不要懷疑,我們已身處這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