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鼓起勇氣,來談談《浮士德》。
這本巨著,是歌德的畢生心血,從二十五歲開始寫到八十余歲,濃縮了一個詩人、哲學家的全部人生和思考,與《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并稱四大名著。
這樣一本巨著,仿佛一座高山矗立在眼前。山頂云霧繚繞,山澗溪水潺潺。讓人好奇、仰視、顫抖、眩暈。敢翻閱嗎?敢攀爬嗎?能到頂峰嗎?能看到怎樣的風景呢?讓我下定決心去攀爬的,是一位導演,王潮歌。幾個月前,全程觀看了羅輯思維主辦的讀書會。十位嘉賓,王潮歌是第一個??催^印象系列,卻沒想到導演竟然是這樣一個直率的北方女子。她用詩一般的語言,用堅強的意志,不容分說地推薦了這本《浮士德》。一般來說,對于強加于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會本能地掙扎、逆反一下。然而,這顆種子在心中種下,經過幾個月的發酵,終于成長成不可抗拒的意志力,終使自己顫顫巍巍地邁開登山的第一步。還想提一下我閱讀的翻譯版本,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錢春綺老師。《浮士德》通篇是以歌劇的形式、詩歌的語言呈現的,錢老師用中文完全還原了形式和實質,還保留了中文上的押韻,讓人讀著蕩氣回腸。知乎上有很多關于翻譯版本的討論,沒有讀過其他版本的,不好評說,只能說錢老師這個版本真心不錯,值得一讀。
既然是讀后感,不能不說《浮士德》到底講了什么。對我,又是難事。王潮歌說通篇講的是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換。我沒有王導的高度,或者因為才讀第一遍還找不到真理,我看到的是浮士德充滿矛盾的一生,在各種誘惑、投入、打擊中不斷升華,終于找到人生的真諦、獲得了救贖。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他的兩種精神世界里掙扎,“一個沉溺在強烈的愛欲當中,以固執的官能貼近凡塵;一個則強要脫離塵世,飛向崇高的仙人的靈境。”于是,就有魔鬼梅菲斯特的有機可趁,用美食、愛情、狂歡、權力來誘惑他,期盼他的駐足、沉溺,從而在精神上戰勝他。值得深思的是,萬能的天主,居然愿意與魔鬼打賭,愿意讓魔鬼去試探、誘惑一個人,因為天主認為“人在努力追求時,總是難免迷誤。一個善人,即使在黑暗的沖動中,也一定會意識到坦坦正途”,“不斷努力進取者,吾人均能拯救之”。這種對人性和善的信任,是歌德對全人類最深沉的愛。
關于魔鬼梅菲斯特,想多說兩句?!陡∈康隆防锏哪Ч?,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拋開他時時作惡外,他對人類社會的種種虛偽、狡詐、執迷都進行了毫不留情的反諷、嘲笑和打擊。在《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窖》那一場里,他現編了一首《國王的跳蚤》,把小人的嘴臉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不禁一聲笑一聲嘆,這樣的人類,竟是連魔鬼也不屑的。還有,魔鬼對于異邦的希臘文化毫無可控能力,就各種賴皮各種撒潑,讓人啞然失笑,你看,魔鬼真的是人的另一面,“一個人不能在內心上克制自己,就極容易去支配他人的意志,使其符合己意而驕橫放肆?!笨粗Ч碓诿總€場景的作怪,看看浮士德的反應,或順之,或先拒絕而后又控制不住,或痛定思痛,或堅決抵制,就好像看到自己。有些誘惑,太過顯然,一下子就能抵抗;有些誘惑,披著甜蜜的外衣、如飲甘露,喝下才知竟是毒液;有些誘惑,一旦開始就無法結束,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怎樣才能修煉成不受誘惑、僅憑著自己的本能在世間行走呢?至少,《浮士德》告訴你不可能。你看,他“到如今已把哲學、醫學和法律,可惜還有神學,都徹底地發奮攻讀,到頭來還是個可憐的愚人,不見得比從前聰明進步”。也許這就是人生,縱然參透知識,也“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
讀《浮士德》,場景光怪陸離,中世紀的各種傳說各種人物各種風情撲面而來。也許不能盡懂,但只要把自己化身為每個場景的人物,跟著誦讀,就能瞬間到達書中的場景。感受自然的壯麗與慷慨,感受魔鬼的詭計和狡詐,感受凡人的無力和隨波逐流,感受浮士德的痛苦和救贖。
王潮歌說,這本書值得多次誦讀,每次感受都不一樣。胡適說,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這一次,我看到了,每個人都有兩面。你看到了自己的哪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