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村,隸屬寧波市奉化區裘村鎮,2016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
寧波市境內,先后共有28個村莊榮登中國傳統村落榜單,馬頭村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中國傳統村落系列走訪,第28站,就是重訪馬頭村。
我在三年前就曾慕名而訪馬頭村,當時村中傾危的古建筑,正在整修過程中,我已被龐大的古建筑群深深震撼。
時隔三年重訪馬頭村,古宅幽巷,庭院深深,仿佛時光穿越。
中國傳統村落,名副其實,不虛再次重訪。
馬頭村東南面臨象山港,三面環山,背倚銀山崗,左為青龍首,右為白虎首。
銀山崗是奉化區與鄞州區交界地帶的白巖山余脈,而白巖山早期也叫“堇山”,夏代山下即有人居住,號稱堇子國,后來也被稱作鄞城山,是鄞州“鄞”字的來源,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縣有赤堇山,故加邑為鄞。”
村中的白虎首,山形如飛天鳳凰,故名“鳳凰山”。
村左的青龍首,地處海濱,古時曾是鵁鶄聚棲的地方,因此而名“鵁鶄山”。
“鵁?”,是古代的一種美麗而吉祥的水鳥,最早的先民就以鳥而名鵁鶄山、鵁鶄村。
鵁鶄山,狀如馬之首,故又稱為“馬頭山”、“馬頭巖”,后來又延伸了馬頭渡、馬頭浦等名稱,清代時人們將鵁鶄村名改為馬頭村,有萬馬奔騰、一馬當先之意。
現在村南正在建設的公園,其框架就是一個繁體的“馬”字,“馬”文化,正在馬頭村發揚光大。
馬頭村人主姓陳,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介紹過寧波市的陳姓人氏,淵源深遠。
據記載,最早到馬頭村居住的陳氏人家始于唐末亂世。
公元905年,原居福建長溪的陳懷珙避亂遷居到馬頭村,兩年后,朱溫滅唐。
到了北宋仁宗趙禎天圣五年,原居臺州三門縣海游鎮園里村竇川園的陳大一,也攜家小來到馬頭村定居。
陳大一是陳懷珙二哥的三世孫。
兩宋之交,金兵長驅直下,大約公元1127年前后,原居于奉化溪口鎮三石村的陳承吉,也攜家小來到了馬頭村。
溪口鎮三石村地處剡溪九曲的第五曲,三石陳氏是名門望族,曾出現過一門三尚書的歷史佳話。
寧波還有一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名叫苕霅村,村中的陳氏先祖也是在宋代時從三石遷居而來。
三支陳氏人氏,再往上溯,都是唐中宗李顯時期的進士,官至太子太傅的陳邕的后裔。
陳氏人家在馬頭村歷經千年繁衍生息,遂成大村落。
馬頭村依山瀕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與許多沿海村落相似的命運。
從元末明初開始,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海盜倭寇侵犯。
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張蒼水反清復明,以沿海一帶為戰場,戰事不斷,“沿海之民更受其苦。”
清順治十三年,即1656年6月,清政府為了斷絕反清的鄭成功部隊的物資供應,頒布了《禁海令》。
1661年,清政府頒布了更加嚴苛的“遷海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30至50里,船只被毀,房屋被焚,“堅壁清野”徹底斷絕鄭成功部隊的物資供應。
馬頭村,因此淪為廢墟。
直到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遷海令解除。
外地流落二十多年的馬頭村人,陸續返回故土,重建家園。
馬頭村內,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筑惟塈堂,就是村人重返家園后建設而成。
村內還有義門堂、下倉屋、老后頭園、新后頭園、金茂房、水源屋、老七家、后新屋、拙樓、王淮房等等古宅民居,盡可回望歲月悠悠,滄桑變遷。
交通攻略:自駕,導航奉化馬頭村即可。
公交:從奉化公交東站出發的203路公交車可以直達馬頭村,另外從莼湖公交站至松岙公交站的211路公交車也途經馬頭村,可以就近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