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條路不能選,那就是放下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錯過,那就是成長的路。
都說家庭環境能影響孩子,我們家從來都不是那種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到大我也不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大學畢業后做著湊合的工作,每天過著差不多的生活,2017年三分之二的生活可以用“喪”來概括總結,每天的生活如一潭死水。
以后的日子閉著眼睛都能想的到,找一個差不多的人結婚,生一個差不多的孩子,以后繼續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我時常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每天翻翻朋友圈,刷刷電視劇的日子很輕松但也很無聊,每翻一次朋友圈內心都會有一個小人在譴責自己說:“如果你把翻看朋友圈的時間省下來做點有用的事情,你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呢?”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事情呢,我不知道。我驚慌失措,焦慮迷茫,卻找不到一個出口,直到去年十月份看到了一篇文章《這一生,你真的甘愿平庸到底嗎》看完以后我迅速的找到了答案,喚醒了我內心的小惡魔。我不能就這樣平庸的度過一生,或者準確的來說我不能這么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
思想認知的改變
就這樣我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行動營,繼而進入了讀書營,如果說行動營用一滴水來形容的話,那讀書營就是一個蓄水池,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行動營是我成長的起點,給迷茫的我指引了一條路,在行動營中我收獲最大的就是思想認知的改變,說實話行動營的前幾天過的很難受,因為書讀的很少,所以每天的作業都是一個難產兒。后來我嘗試大量的閱讀,看別人的公眾號是怎樣寫文章的,很意外在行動營中期得到了一個連隊最佳。我意識到要想有輸出,必須有足夠量的輸入,用輸入倒逼輸出,而我現在的輸入量還遠遠不夠。
幸運的是行動營結束不久后讀書營就開始招募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報名參加,自己還遠遠達不到自律的程度。當我第一次開始進入給自己挖的行動營這個“坑”時,我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坑”,緊接著我給自己挖了第二個“坑”,我享受挖“坑”的過程,我喜歡在“坑”里的感覺。
讀好書
進入讀書營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好書,自己選一本書讀十遍,我聽到這個任務的時候驚掉了下巴,讀書營不是要讀書讀書讀書的嗎?不是應該注重數量嗎?讀的越多才能越好的輸出呀。伴隨著眾多的不解,開啟了我的讀書營旅程。讀第一遍的時候感覺so easy,快速的看完了第一遍,想著也不過如此嘛,讀第二遍的時候開始慢慢的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第三遍的時候開始迷茫不知道所措,但依然硬著頭皮往下讀。第四遍的時候依舊很迷茫,偶然間發現群里有人說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更好的讀下去,那就把整本書用電腦敲出來。元旦三天我就是這么做的,在咖啡館呆了三天,敲了2萬多字,思路漸漸清晰,我開始慢慢理解了貓叔的良苦用心,開始嘗試著把我讀的那本書《少做一點不會死》中吸收到的理論運用到工作中,沒想到以前一天的工作現在我竟然半天就可以完成。一本書讀書遍開始顛覆了我對讀書的認知,這就是貓叔說的重復力。注重數量一段時間內可能會覺得很爽,但是讀完后發現沒有記住多少。以后再遇到好書了不妨讀它十遍,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常利他
最開始進入讀書營,我想著除了每天的讀書任務外我能為大家做點什么呢?元旦采訪周我每天都爬樓把嘉賓的精華發言總結后發到群里,漸漸的收到了一些老鐵的夸獎和贊揚,還有人加我為好友感謝我。在這個付出的過程中我收獲到了快樂,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從而更加堅定了我要利他的決心。我把這種利他帶到了工作和生活中,北方的冬天寒冷無比,每天到達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人的暖寶寶都沖上電,大家上班路上都很冷,正好到達公司抱上暖寶寶開啟一天的新工作。我一個朋友L下周要結婚,周末利用半天的時間為她做了一個h5頁面,發給她后她給我回了4個字,太用心了。收到這個回復后很開心,我竟然變成了朋友口中那個用心的小太陽。
嘗試采訪牛人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我2018年的開始,我想我會用“嘗試”這個詞,看到日報組招募,我嘗試著進入了日報校對小組,元旦采訪周正式上線后,每天晚上都會有兩位榜樣嘉賓接受采訪,我嘗試著整理嘉賓采訪稿,嘗試著用心去感恩每一位受訪嘉賓,因為這個嘗試,讓我有機會進入了采訪周小組,后來我嘗試著申請小助手,嘗試著做海報,昨天我嘗試著當主持人,因為這個嘗試,我發現了自己無限的潛能。有些事情先做不做,以后也不會有機會了。元旦采訪周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從采訪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嘉賓之所以成為被采訪的榜樣,他們的身上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拼”和踐行到極致。每一位受訪嘉賓都是一本書,每一本書都值得細細品讀。
貓叔常常說讀好書,見牛人,勤寫作,重踐行,愛分享,常利他。2018我在讀書營已經開啟了讀好書,常利他,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將奮力奔跑,不錯過每一條成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