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不要把興趣當作你的職業,因為這樣會毀了興趣。那么,反過來呢?如果我們把興趣的施展完全融入到了職業中去,又會是怎樣一種味道。
我想,也許,當我們在興趣的感染下,要把職業當作興趣時,這個職業,可能真的會懲罰我們。
大一時,天真的以為大學的生活可以像詩一樣度過,流淌在最浪漫的時光里。
于是,身為天文學的我,學的更多的都是這個專業名詞的三分之二——“文學”:沒有上專業課的時候,跑到上文學院的課堂上去蹭,聽起來就像是自己的專業課;周末的時候,在圖書館的確定位置,接一大杯熱水,取一本文學理論的書,一本文學修辭的書,再有一本小說或者戲劇,一下午一晚上就坐在那里不走了……我并不是那種對書對閱讀如饑似渴的人,只是天天都有一股難以抑制的想象與創作沖動,時常夾雜著噴涌而出的靈感。老想著建立自己的文學風格和理論體系,似乎有種想法,給我一個鍵盤,我能用流淌的文字素描整個世界。
沒錯,我愛文學,特別是愛創作,常常沉浸在自己詩意的幻想或者小說的世界里不能自拔,這并無大礙,可怕的是,我大學本科的專業——天文學,是一個以天體物理學為主體的純理科的專業。
而我最大的錯誤,妄想把興趣中的浪漫浸透到我的專業學習中,而這樣以后,真的可以說是深受其害。
更喜歡文科和感性的我,在高中分文理課時,迫于世俗和學校文理科建設的差異,我被在理科的牢獄中束縛了兩年。其實我也很喜歡理科并也能夠學的不差,只是,我覺得我的思維更適合做文科類的學習和工作。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學習階段中,理科主要練習的是用數理方法解決已經有人解決的問題;而文科,很多是感性地理解和創造,這更能激發我的創作靈感,迎合我內心深處的滿足。
小時候對天文學的理解,停留在賞日月星辰,聽星座傳說之中,以為天文學家便是浪漫的集大成者吧。而在高考后的志愿里,我竟天真的以為天文學中望文生義地包含一些文學的成分,未曾想到,大學就步入了一個理科大坑,物理專業的物理天文學專業都要學,還有復雜的數學,計算機編程等等。
理性的我也知道,學好這個不錯的專業前途會很大,可似乎不想讓生活也想理科一樣死板太通邏輯。于是,我想讓文學的興趣充斥到我的生活中,卻未想到,當專業內容也被興趣滲透時,便會夢幻一般的死去,還不會很快的意識到。
希望在理科的海洋中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我,放大了天文學之中的浪漫符號,將日月星辰等符號羽化為詩歌中的一樣;給太多的物理自然現象賦予人物的情感;用對待小說劇情的眼光去看待物理書中的公式定理……結果就是,原本該及時在專業學習上回歸理性的我,還停留在文藝靈感的夢里,看教科書用一種文學的方式解讀,聽專業課想沉醉在科幻小說中,不當真只是按著既定情節順水推舟……
我的理科成績本也不賴,可是這樣的生活思維浸透后,我的專業學習便成了蜻蜓點水一般,對考試的失利也變得像少知少覺,如癡如醉地沉浸在自己詩意的專業學習中。
回頭夢醒,細思極恐。
這是我的妄想,把茍且都變為詩。用興趣的思維去栽培專業,結果是很可怕的。
當有一種感性的思維去引導價值觀時,似乎覺得世事萬物都該過上像詩意一般流淌的生活。可是,我錯了,理科的價值所在,是思考脫離了主觀和無拘束,它本身就不是一首詩,去朗誦,去長吟,是沒有韻律可言的。
同樣的,我們有些興趣,是不能帶到工作中來的,興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興趣的態度與思維一旦轉移了目標,是否還能安靜有序地流淌。
所以,工作是眼前的茍且,興趣的詩意,可別有這樣的妄想,把茍且都變成詩,因為,茍且可能是不押韻的,可能是沒有節奏的,可能是不含有詩的邏輯的。
受挫之后,我開始改變。茍且是茍且,詩只是詩,它們涇渭分明,不可有任何交集。
于是,我悲情并堅定地寫下承諾,為了專業和興趣都良好的發展,我忍痛撕毀他們之間的契約:
“太陽發光,是內部核聚變,不是無私的溫暖!
星星閃爍是大氣不穩定,并非多情留戀!
探測器執行完任務后就沒有生存的價值了,它離開行星沒有任何感情!
月亮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近似相等,只用一面對著你不是面癱不是挽留!
宇宙那么大,你的產生你的遇見只是人擇原理,不是緣分這種東西!
沒有任何天體可以理解你的矯情,相當于不能用文學辭藻讓一個理科女孩的心泛濫起來一樣。
我不習慣解釋理論,也不喜歡將文學毀在科學上。
我要試圖改變,不再把所愛強加在所遇之上,不能在工作專業中夾雜任何感性的色彩。
然而,我一直在犯錯,錯把詩意都帶入用于生存的專業之中,卻把生計想象為文藝作品中的理想國。
這種感覺就是你在看高等數學是所有的定理都能理解成詩歌,
電磁學中的公式,字母成了某些單詞的縮寫后,都會演變成情書,
熱學中熱機的浪漫情調需不需要制冷劑再可逆反演?
編程中的IF,我看到了十四行詩中最絢麗的開頭,END是不是類似劇情的終結?
我心中有細嗅薔薇的猛虎,可我不生活在百花園,而是在動物園。
我眼中有流光溢彩的星空,可我不相伴流星佳人,而是在天文臺。
我該認清的實際是,在專業和工作之中,
眼前盡是碌碌茍且,請不要妄想它能承載詩和遠方。
因為,一個是生存,一個是生活。不能將其攪入一潭。
學業、事業是生存,是充滿茍且的滋生地,是追求遠程的墊腳石,是一個人繞不過去的責任與擔當。
理想、愛情是生活,是贈給自己的奢侈品,是享受成果的興奮劑,是建立在能夠應付眼前茍且之時。”
懺悔完畢,我要奉勸的還是那句,別妄想把茍且都變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