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說的是,與父親有關的學佛的故事。
我在學佛班斷續學習快一年了。盡管班里的輔導員力邀幾次,囑咐我一定要帶著父親參加一次的班級沙龍。我的心里還是各種忐忑。我擔心父親不會理解,擔心我年紀尚輕,怎么就開始學佛了。我害怕父親埋怨,說我不安心工作,空閑時間也瞎折騰。
上個周末,我在去途的地鐵里仍在糾結,我跟父親反復念叨,您去現場感受下也好…老實說,我心里也不確定,聽說沙龍精心準備了讀書互動、心得分享、佛式插花,年近六旬的父親可別昏昏欲睡、或者中途離場。
父親的驚喜
都說菩提道場具有強大的加持力。不過,我還是沒料想到,從未親近過佛法的父親,就在那個下午始終安安靜靜地聆聽著各位同修的分享,他認真地架著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讀起了《用佛法智慧解決人際關系的困惑》,這對于習慣平時總是奔波、少于讀書看報的父親來說,的確很是難得了。
遠道而來的父親是各種驚喜。我和他開玩笑,能從地鐵、馬路、小區門口、電梯通道,都有人熱情地來接他;中途,總有人怕他無聊,關切地問他要不要添茶,還不斷遞過水果、糕點。這可是高級別的領導待遇。還有,提供場地支持的學會為父親奉上了精心準備的茶葉禮盒,輔導員慧粹挑好了一串平安符,特地囑咐父親,出門在外多注意身體…
父親操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不停地說著“謝謝”。頭發斑白的父親,很少那樣咧著嘴笑了。
我的意外
父親那天是驚喜,我被突然叫到臺上,分享和父親的故事,卻感到有些意外。
我站在舞臺中央,是百感交集的。我是想告訴在場的所有人,我與父親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我們曾經冷漠、彼此疏遠的父子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我更想告訴他們,當我重新學會站在父親的角度看問題,不再是想著“我要為你好”;開始主動聆聽父親念叨著家常,不再是每天心不在焉地玩手機;試著勸導父親要注意身體,希望他早日卸下工作負擔安心養老…因為真正地去主動關懷父親,我的內心生起了無限的喜悅和踏實。
樹紅說,我在活動中途忽然受邀到講臺前分享與父親的故事,父親并沒有一直注視著我。不過,父親始終在緊閉著雙唇、全神貫注地聆聽,感情的深沉、內斂讓她感動。后來文娟也告訴了我這個細節,她早已為人母親,她看到了父親一直忍著,怕眼淚掉下來。不過,她自己當時早就是哭的稀里嘩啦。
我也沒告訴樹紅,就在分享結束以后,輔導員慧粹建議我與父親擁抱的時候。比我矮了半個頭的父親,把我抱得很緊很緊。父子之間如此的親近,我是近二十多年沒有感受到了。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帶父親來參加家庭沙龍的意義。年邁的父親也許對于佛法佛理興趣有限,不過他很高興能參與我的生活、能感受我的快樂、能分享我的喜悅。
在我這樣的年紀,各種雄心壯志在無限膨脹。可是父親的世界正在縮小,小到早已沒有了藍圖設想,小到每日柴米油鹽、以我為太陽公轉,小到與我坐在一起、看著我說話、即使他聽不懂,他就覺得很滿足。
菩提種子
很多人說,學佛是要發起菩提心、要利益天下人。我漸漸懂得了,善待父母、尊敬父母,耐心地帶他們走近我們的生活,就是此時此刻我們生起的最純潔的一顆菩提心愿,也是我們為父母埋下的最美好的一顆菩提種子。
我的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曾經有熱血沸騰的青春歲月,有白衣飄飄的少年時代,因為有了我們,他們心甘情愿、義無反顧地收藏起了自己的夢想。他們驕傲地看著我們長大,開始好奇我們的生活,想要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在以前總是有些不可理解,也覺得與他們解釋頗為費勁。
不過現在,我很高興,我教會了他們用微信、鼓勵他們多刷朋友圈,甚至我還帶著父親一起來修行。
回家的路上,一向少言寡語的父親開始絮叨:“你們這樣的活動真不錯,你們都是漂泊在外,相互交流下挺好。活動就是在講要感恩、感恩,這樣很好。你這些朋友不錯,個人素質好高。”他還好奇地打聽,他們都是在很好的公司工作吧?他們平時也愛看書吧?不過下班以后看書,你們都好辛苦。…
父親滔滔不絕,看來興趣盎然。我記起了少年時候讀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總羨慕何時與父親能有那份親密無間。沒想到一次沙龍的聚會,給了我這樣的驚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