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是日版《深夜食堂》的擁躉,盡管這部系列日劇在豆瓣上有著9分以上的高分,我也談不上多么喜歡它。甚至我只看過它的前兩季,那時不過是在大學的末期,整日無所事事,躲在宿舍里避暑,連飯堂都懶得去,百無聊賴地在網絡上搜尋各種電影和電視劇,讓自己在吃外賣的時候不至于太無聊。我已經不太記得清日版《深夜食堂》的劇情,只記得講了在波瀾壯闊的社會中,發生在幾個邊緣人物的小故事。
按理來說,由于我已經不記得日版《深夜食堂》的內容,也無從比較華語版與之的優劣。然而在我看了第一集華語版之后,卻依然有種難以言表的不自在。就算我剔除掉各種廣告見縫插針的插入帶來的不順暢,仍然無法將這種感覺減弱。在我仔細思考之后,發覺華語版《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也許在于和日版的太像了,像到連布景、服飾和臺詞都近乎一樣。而我在國內,卻幾乎沒有過這種體驗。
我曾無數次在凌晨離開家門,到外面覓食。卻從未遇見像劇中那樣的宵夜檔,我從未見過在這樣狹小逼仄的空間里售賣宵夜,也從未遇見老板和顧客之間如此熟悉和彼此關心。那些在深夜里,從漆黑的夜幕里走來,推門進店,開始喋喋不休地向老板和其他食客講述自己的故事的顧客,我并不覺得會出現在國內的宵夜攤中。將日劇中的情節移花接木到國內,就像在甜品中撒鹽,看起來可能依舊誘人,但是一旦入口,將是一種災難級的體驗。
在國內的宵夜攤中,老板是不宜長時間地出現在餐桌旁的,只能充當在廚房里忙碌的背景。他在顧客來臨的時候迅速出現,記下菜品之后,又迅速消失。我們只能在點菜、上菜和結賬的時候見到他,如果他在其它時候出現,多少都會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有一次,時值盛夏,家鄉道路兩旁突然冒出許多用霓虹燈裝飾的扎啤店,每一家的招牌都熠熠生輝。我和幾個朋友在凌晨坐在其中一家吃東西,老板突然端著一杯啤酒加入我們,過分熱情地給我們講述他如何在這座略有排外情結的城市里白手起家,又如何輾轉幾個行業,最終盤下這個門面,坐在這里和我們喝酒。我們幾人借著夜色的掩護,大概將表情隱藏得十分隱蔽,以至于老板錯以為自己的熱情得到了適當的迎合,在臨走時還贈送我們一扎啤酒。
大學的時候,有時和幾個朋友在夜里出去騎車,回宿舍之前,會到學校的西門吃宵夜。那里才是我心目中,中國版深夜食堂的真實面目。在這里,不會有窗明幾凈的門店,不會有質感厚實的實木桌椅,只有一個又一個不具營業資質的流動攤販,隨意地在路邊擺上幾張折疊桌和劣質塑料椅。做的菜品,無非是用高鹽或者濃厚的辣味來掩蓋不新鮮食材的快速食品。
到這里來吃宵夜的,有打游戲打餓了的大學生、有剛剛加班完畢從公司出來的年輕白領、有太多時間無處消磨的本地居民、有睡了一覺又忍不住出來覓食的睡眼惺忪的酒店旅客……他們都各自帶著自己的故事,他們背后的辛酸或者歡樂,你可能可以從他們的表情中瞧出端倪,卻永遠不會打聽到一個確切的版本,他們偶然在這里相遇,又旋即散去。
我喜歡這樣的宵夜檔口,兩張餐桌之間,距離可能不過幾公尺,它們的賓客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心境。顧客帶著各自的心情,消化著同一個人做出來的食物,也消化著苦惱或歡快。這樣的場面,才是我最熟悉的深夜食堂。只不過在我大學畢業之前,經過一次整治,那條曾經擺滿攤檔的街路,如今只有空曠干凈的路面。那些曾在這里聚首的顧客,也都不知所蹤。
中國的深夜大排檔不會有故事,那些故事,只存在著來深夜大排檔消費的顧客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