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歲月可以重來,如果年輕氣狂可以與成熟穩重與更多的社會經驗和資源結合,如果不管周圍的樣貌如何都能躍動一顆年輕的心……
十七歲的年紀,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靈動的畫筆流淌著的畫作;二十八歲,習慣了看著他人的背影,吞下失意的苦果,淡忘了曾經的夢想。
可是夢想一直都在,倘若不實現所有美好都將被掩埋。好像熄滅了心中的火焰,即使蠟燭的軀殼還在,也只有逐漸的蒸發與干枯,再也不能照亮自己和別人。
多少人在二十多歲的年紀放棄了自己呢?于是余生的每一天都半生在泥土里茍且的活著,也許寄希望于孩子,督促孩子實現前輩未完成的心愿,或者灌輸給孩子夢想遙不可及、要接受生活的各種爛牌茍且的活著。這樣的故事真的不令人心寒嗎?
搜索了一些導演、演員的訪談,有說二十八歲第一次轉行來到臺前、第一次來到夢想的學校、第一次做自己的作品等等。電影透著這些人們的期盼,這些人對美好年華的懷念,以及勇氣與希望。說來我重新回到學校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也是二十八歲,帶著各種期待與不安,又一次心跳加速,想要沖破過去與未來的界限。
每一個曾經年輕、漸漸老去的人,也許都能從這個故事里讀出一些感慨。逝去的年華并不后悔,即使失意與坎坷也是不可替代的經歷;未來仍可期待。
感謝過去的每一分秒,感謝有你。澎湃跳動的心依然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