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各種各樣的小愛好中,還有一個,就是耳機。
一般人可能還不是很了解,耳機不就是幾塊錢十幾塊錢的東西嘛,有啥可喜歡的。
表面上是這么回事。但實際上不是。
大家都知道,聽音樂的時候有無損的,尤其各大音樂軟件,無損音質的音樂一般都得充值會員才能播放,而不充值會員的,只能聽個mp3格式的音樂。那么無損音樂和mp3格式的有區別嘛?肯定有區別的。mp3格式一首歌大概也就幾M,而無損的都是幾十M,大小就能最直觀的說明問題。為什么MP3格式的會這么小?除了壓縮算法之外,它還抽掉了音樂中很多細節的音軌,只保留了關鍵的部分。因此,MP3格式的音樂很多細節都聽不出來,但是無損的可以。
那么是不是說,聽無損音樂就能聽出細節來?也不一定。你還得有個好耳機。
目前市面上十幾塊錢的幾十塊錢的耳機充斥市場,基本上來說這些耳機在耳機圈大佬眼里都是垃圾,用的最差的材料,有的甚至假冒的幾千元的耳機。這根本稱不上耳機,就是這些低級的東西,損壞了我們的聽覺系統。
那么耳機圈都用什么耳機聽音樂呢?
高保真耳機。
入門的,國產耳機,比如銅雀,銅雀base,銅雀PRO等,國外的耳機就多了,索尼,森海塞爾,魔聲等等品牌,都有很多優秀的耳機,經過了廣大機友的證明。在耳機圈,千元以下耳機,只能聽個響。
是不是說,有了一個高保真耳機,就萬事大吉了,就能聽到這個世界最完美的音樂?也不是。你得有個好前端。有一個好的前端播放器,比直接用手機聽,強太多了。
是不是有了前端、耳機,就完美了?
還不是。
這聽音樂這事兒,沒有完美,只有更美。有了耳機,你還想折騰線材,比如更換成銀線啊等等。買了新耳機,你還得煲機,如何煲機也是一門學問。
總之,耳機,在于折騰。
我初識耳機在2013年,買了第一個高保真耳機,然后煲機了一個星期。用之前自己買的普通耳機,做了一個對比,確實音效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高保真耳機聽到的音樂,各種細節,十分豐富,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那種感覺。這也無怪乎有人形容這個每個人聽到的聲音的描述,用“玄學”來形容,這東西就真的是一個人一個感覺,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出來,別人根本無法領會到其中的韻味。
所以說,折騰完耳機后,還得折騰自己的耳朵,多用好耳機聽一些優質的無損音樂,努力讓已經習慣了垃圾音質的木耳,慢慢蛻變成可以聽出來各種細節的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