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艾德勒撰寫的一本實用指導書籍。作者主要將閱讀分為獲得資訊與求得理解兩種類型,而本書主要是針對可以增進理解力的書籍的閱讀方法介紹,只要學會了這一點,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就更不在話下。
作者先講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包含的循序漸進關系。
基礎閱讀層次在我們小學時基本就已完成。
檢視閱讀即有系統的略讀和粗讀,建議先看書名頁,序,研究目錄頁,檢閱附有的索引,出版者介紹,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最后把書打開東翻西翻,念個幾段,讀個不多的幾頁。通過檢視閱讀的核心是應該了解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的東西,是否值得再繼續投下時間和注意。這個和吳曉波老師的讀書方法不謀而合,吳老師認為讀書就像交朋友,一定要東翻西翻,先挑幾篇感興趣的章節讀一讀,大概就知道適不適合自己了。另外作者還提了一個實用小建議:一本書最后結尾的兩三頁不可忽視,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
分析閱讀的前提是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即主動的閱讀。而主動閱讀的基礎是一個閱讀者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二,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
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四,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帶著這四個基本問題我們開啟分析閱讀,去透視一本書的結構與規劃,判斷作者主旨等。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也是閱讀的最終目標。針對閱讀書目相關主題擬定一系列書目,找出最相關的章節,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問起,界定主要及次要議題,分析器這些討論。
本書的實用與細致,讓人遺憾為什么沒有在小學時好好學習該書,以后自己起碼在小學三年級前帶著自己孩子每一章節的學習該書,這畢竟是一生學習的基礎啊。
另外不禁讓人感嘆艾德勒怎么會能夠將讀書方法如此細致,而且形象生動的闡釋為一本書,雖然是實用書籍,讀起來卻一點沒有教科指南式的枯燥,而且書中很多金句和觀點在新媒體時代竟然還是那么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