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個人成長的求索之路上,不斷地閱讀一些大咖的文章,都提到了一點,就是寫作能理清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自己的邏輯表達能力,能把自己的輸入通過內化再輸出,達到真正的學會。
在簡書上,似乎堅持日更就是一種成長的表現,是自我管理成功的一個方面。所以,我也茫茫然開始了每天堅持一千字的寫作。
其實,我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聲音就是:如果一不小心寫出了一部暢銷書,那我可以開始一種靠寫作掙錢的生活啊!
當作家!聽上去很美。那就開始吧!
我來到簡書43天,除了有三天沒有更文外,每天都在“敲鍵盤不停”。
我為什么這么努力?因為我的耳邊還充斥了這樣的聲音:日更能使自己養成寫作的習慣,從表達不好到越來越好,那些成功的作家都是每天堅持寫作的。當你把寫作融入你的生活的時候,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通過以前的閱讀,我知道很多專業的作家一直都堅持每天寫作。比如近幾年風靡中國的村上春樹,我喜歡的女作家池莉,我不太喜歡的作家林清玄,還有寫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路遙等等。
有一篇文章《不假思索的肌肉記憶》中寫道:做一些事情,如跳舞、打羽毛球、鍛煉等,如果每天去做就會形成肌肉的記憶,從而不斷地重復并提高自己的水平。
當我閱讀了《刻意練習》這本書時,我才越發明白了,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力量。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某項領域比較專業的人士或自己理性地不斷糾錯中,練習一定的時間,最后更加接近優秀的水平。
那么,我們的寫作是不是也能遵循刻意練習的做法,達到從平凡到優秀呢?我認為,不可以。因為,在一些變化不多的領域,比如游泳,打球等,這種刻意練習達到的效果是明顯的。
但是寫作在堅持的過程中,可以確定的是,從內心有些畏懼,到形成每天思考每天寫作的習慣,同時,因為自己的信念的堅定,簡書上某些讀者對你的文章的支持,對寫作這件事自己的信心會越來越強。
而在每天寫作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引發自己的理性的思考:這一篇文章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讀者的喜歡,那一篇文章為什么關注者寥寥無幾?從內容到技巧,你會慢慢總結出很多規律。從而更明確自己的形式和表達,體現“需求決定價值”的道理。
這一點,尤其 適合初學者實踐。
而最近簡書上某些牛人的文章中也看到了關于寫作一些不同的觀點,引發了我的思考。
觀點一:不用太花精力在日更上。
飽醉豚在簡書上文章閱讀點擊量非常大。有人甚至評價他是簡書上少有的非常有思想的作家。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靠寫作是不能養活自己的,即使成為某約作家,謀生才是第一要義。與其中年為生活而遭人白眼,不如多花時間在謀生上,而在更文上花少量的時間和精力。只有付出較少的代價去做回報又不是很多的事情,才會有信心堅持下去。
對此,我不敢茍同。更文是寫給別人看的。如果你花很少的精力去完成,然后交付給讀者。那你更文的意義又何在呢?讀者憑什么花費自己也很寶貴的時間去閱讀你的文章呢?就像你邀請你的朋友到家里來做客,而你隨隨便便做點菜應付別人,那你邀請別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對朋友你沒有真心,你又能指望朋友把你也放在心中嗎?
我認為,即使目前你更文的水平還不算高,但是更文時的坦誠才是最最珍貴的。最近,得到APP中,羅振宇做了長達九個小時的對錘子手機創使人羅永浩宇做專訪,約有15萬人訂閱。 我在傾聽的過程中,也感受到采訪者非常坦誠,被訪者也非常坦誠。這種旁觀的感覺非常好,花多長的時間都覺得很有收獲。當然,《長談》這個節目不僅僅可以從這個維度去理解。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日更文《親愛的,請看我的眼睛》《假如蘇軾活在今天》《奔跑吧,向死而生》(好像只有這三篇)被推薦至首頁,就是因為我心中有一種感情,覺得寫出來也許很好玩,所以下筆很快完成,非常順暢。而有一篇《你有病,我有藥,治頑疾拖延癥!》,我查資料、思考、到成形,花了整整六個小時,最后還是感覺自己很不滿意,像是資料的堆砌。
所以,為完成任務而寫的日更毫無意義。
觀點二:日更這件事本來就不必要。
簡書上有一位叫陳緗眠的作者,他的文章我很喜歡。閱讀和見解有深度,有時一針見血。他或者深入分析日更的意義,或者用自己的寫作經歷來說明道理,使我很信服。
他的主要觀點是,寫作是一件個人體悟后的分享,前提是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和深入的思考。而一個人每天完成千字以上的文章,真的有同等或更多的閱讀和思考來支撐嗎?有些人前期閱讀了很多的書,沒有進行分享,那他在寫作的時候有一種特別想表達和分享的急切,也許可以做到日更。而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些,日更的意義就是為了日更而日更。他說這么多人日更這個現象本身就是荒謬的。
同時,寫出來的作品是需要放一放再看的。會從中發現寫作時思考和表達的疏漏,這對寫作的提升才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的日更很多時候都是在匆匆寫就后倉促投稿的,少了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這讓我想起了法國勒龐的《烏合之眾》。眾人的行為有時候是非理性的,只是一種心理的需要。最近閱讀李笑來老師《通向財富的自由》專欄中的文章,說要實現個人的成長率,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特立獨行。我的理解是,要在眾人的觀點中形成自己的觀點,不要為他人所左右,包括大家都去做的事情。
這方面也不要太走極端,任何事情都唱反調是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現。
比如99%的人在羅永浩打算做手機這件事情上都不看好,而羅永浩依然決定要做,經過五年,這件事竟真做成了,并在向更好的方面進行。
很多人都認為當今社會是碎片化的社會,碎片化閱讀已經是一種不變的趨勢,而羅振宇偏偏要花費巨資請專家團隊,租北京某塊最好的會客大廳,做一個九個小時的專訪《長談》,而且只需你花一角錢就能訂閱。這背后一定有大多數人看不到的理由。
所以,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是要活在未來,用未來的眼光來判斷。
因為我們如果要打算把這件事做很久,如果這件事情本身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那我們為什么不能更有耐心,更有想象力,更多的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透呢?
所以日更與否,關鍵在于你是想透了。不日更也一定不要成為自己懈怠的理由。
停下來,有時是為了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