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的集福兩億,你分到666了么?在全民「百度福/手寫福/商場福/福特福」的掃描運動中,春節也拉開了序幕。
家,魂牽夢繞的地方,我一定要回的
元旦不如圣誕有氛圍,春節不如情人節有濃度。你說過年沒有了年味,特沒勁,你一定是過的假年!
感謝圈里各位旅行的同學,實時播報,讓我在陪伴家人的同時,領略了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臺灣、澳大利亞、泰國、日本等國際及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美食、美景、美人。
那年怎么過有味呢,請跟隨我一起看看,湖北省北部豫鄂省界淮河鎮鄉村的年味。
過年,從趕大集開始
說到年味,第一要說的,當仁不讓是年集----趕大集,那才叫過年那。一般來講,臘月20左右大集就開始了,持續半個月的樣子,給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充分的時間,準備年貨。我們老家的集市與隔壁鎮輪換進行,按陰歷日期單雙日輪,跟北京車牌限號一樣樣的。
312國道穿街而過,人流/國道車流/衣錦還鄉的本地車流/攤位,簇擁在一起,高峰時段能堵得水泄不通,一個偏遠小鎮,絲毫不遜上海的早晚高峰。
如此擁堵的集市,市場自然是熱鬧非凡,人擠人的狀態下,我只能一只手捂著包包,一只手牽著侄女,偶爾能拿出來手機,還得握的緊緊的怕被偷了。
記得小時候,爸爸趕大集,有好幾次,人去了,啥東西也沒買回來,錢被別人摸去了。一丟大幾百,對本就因為計劃生育罰款罰的一貧如洗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損失啊。那時候小偷很猖狂,錢放在衣服里面口袋里,都能把你衣服割破了,搞錢。
不知道現在給爸爸買衣服,沒有口袋的話他很不開心,是不是那時候留下的陰影。給他買衣服,就一個要求,口袋一定要多,一定要多。
家里有一個保留至今的傳統,就是每年過年都殺一頭豬。這頭豬,各個部分,經過處理,存放,要吃來年一整年。當然,不是每家都殺,一到殺豬的時候(一般在年前一個月左右),左鄰右舍會互相寒暄問「咦,你家今年豬殺多少斤」「你家呢」。這個問候語,在那段時間甚至代替了「你吃了沒」。現在選擇多了,雞鴨魚蝦牛羊,城市里能吃到的葷菜,在這個偏遠的山腳下的小鎮,基本都能買到,殺豬的也越來越少了。
不殺豬,不像過年吶!「圖片太血腥,無圖」
大集上的百態人生,喜怒哀樂
集市上不管是買年貨的還是賣年貨的,都各人各色,或焦慮,或開心,或憂愁,或緊張,或好奇···
有大聲叫賣的,有靜坐玩手機等買家的,有樂呵呵給人秤貨的,有小心翼翼數著錢的,有環顧四周看別人的,有專心致志做年貨的,有一心一意講價的,有仔細挑選菜品的,有貨比三家的,有這看看那瞅瞅閑逛的,有好奇寶寶感受新鮮的,有我這種返鄉寶寶感受風土人情的,還有推車巡演賣氣球的···
在拿手機出來都困難的情況下,沒能記錄下更多的人和事,但是能拍下都是故事,沒有事故。
賣肉的老兩口,我走第一趟的時候,看見他們正在賣力的給買家砍肉,舉起手機,還沒按下按鈕,他們已經麻利的砍好裝給買家了。但是他們注意到了,有個攝像頭正對著自己。逛了一圈折回來,還是想拍他們。阿姨這時候沒在忙活,正好面向人群,見我又把手機對著他們,笑著說,你咋總要拍我們。于是,我就抓拍到了,她在她的肉前最燦爛的笑容,這種笑,發自內心,此刻,是一年中最豐收的時候。
抱睡著的孩子的賣菜爸爸,他或許厭倦了這種早出晚歸賣菜的生活,目光既沒有望向人群招攬潛在的生意,也沒有看向自己的孩子,孩子頭仰著,朝外就那樣睡著,好擔心她著涼。當我再次路過他的攤位時,孩子依然在睡,爸爸在跟旁邊的攤主聊天,我特意放慢腳步,正好聽到了關鍵。「早上起太早,2點多就起來準備菜,孩子也跟著起來了」 「沒辦法,沒有人看著她,她一個人在家睡著,我出來就是一天,肯定也不放心」這時,我突然似乎懂了,照片里爸爸把臉別在側面的無奈和艱辛。
賣油條的父女兩,是我閑逛時看到的。那時候街上已經人很少了,但是油條生意很好,供不應求,為了拍照,我還跟他們嘮嗑了一會,假裝自己要買的樣子(好不地道,我想拍,但是又怕拒絕,只能想辦法偷拍)。旁邊一個買油條的阿姨跟姑娘說,我跟你爸爸很熟悉的,你爸爸那時候怎么怎么,我們如何如何,姑娘顯然并不太清楚上一輩之間的事情,禮貌性的邊拿油條稱重邊附和著。爸爸則很用心的在油鍋里翻弄著油條。關鍵,父女兩都是高顏值,有沒有,不然我咋為了拍照,刻意搭話呢!
還有滿臉胡須米花叔叔,米花爆時的一聲聲炮響,似乎預示著新年的喜氣和熱情。小時候每年過年都有人去村里爆米花,家家戶戶都拿著干柴和大米去加工,5毛錢一斤米。然后過年期間用開水泡著吃,放糖,滾燙的開水冒著煙氣,透著濃濃的米香。或許是因為兒時的的那份記憶,在上海,每次遇到炸米花的攤位,我都會駐足觀看,看著炒爐隨火轉動,直到聽到一聲巨響,特別滿足,特別幸福。
豆腐妹,路過攤位時,她在低頭玩手機,我舉起手機想要拍她玩手機的狀態時,她感覺到自己在被拍,猛笑,不讓我拍,還讓我刪了。「對不起,你笑的這么幸福,讓我刪照片,寶寶舍不得啊」
每年過年大集的時候,會有人賣一些平日集上沒有的小吃。比如圖片中的紅薯餅、糖糕,以及蔥油餅、千層餅、牛肉粉等。逛一圈下來,又冷又累又餓,吃一個紅薯餅,幸福得勝過在城里吃頓日料。
過年,斗圖年夜飯那是必須的
除夕這天除了要準備年夜飯,還要把年后差不多至少3天的菜洗干凈。似乎祖上的老規矩是過好年不能立馬動針線、不能立馬洗頭洗澡洗菜、不能倒垃圾倒門外···這些要做的事情都要等幾天,具體幾天,這個規矩似乎各家又不太一致。
此圖年夜飯圖片來自朋友圈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及妹妹家小寶。
以前吃好年夜飯除了包餃子,還要分裝走親戚用的禮品、看春晚、守歲、把年初一要穿的新衣服收拾好放床邊。
今年媽媽說炸sojoel「自創詞」,由于工藝復雜,她說試試看,她也好幾年沒弄過了,這不今年姐妹幾個回來的最齊整,開心得要炸sojoel。餡是「萬惡」的五仁,皮由生面和油燙面混合而成,包的花型是小時候奶奶教我們的,無奈,似乎只有我一個人學會了,媽媽也不會捏花型。我一個人嫩是捏到凌晨2點,手都斷了!于是就如你所見的美麗的工藝品sojoel。
沒有人守夜,屋外是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一夜沒停歇。
新一年,從拜年開始
印象特別深,小時候,天還沒亮,爸爸就叫我們起床,穿好新衣服,一起去舅舅家拜年。家里姐妹多,有時候,想去的沒去成,還一頓哭鬧。
天亮之后,村里的小朋友就陸續起床,互相串門拜年,走一圈回來,口袋滿滿的,花生瓜子蘋果梨甘蔗糖果餅干鞭炮,開心的不得了,蹦蹦跳跳回到家,跟媽媽匯報這是王家嬸子給的、這是李家伯伯給的···那高興勁,感覺可以幸福一整年。
那時候,就是這么容易滿足,或者說,鄰里之間的融洽和諧,透著陣陣幸福。長大了,不愛串門了,也各自高墻深院壘起來了,在城里更是不知道樓上樓下都住的誰,甚至對門的鄰居都不知道是張阿姨是趙伯伯。
每天早出晚歸的為了生活奔波,游走于鋼筋水泥土之上,處在讓人逃離又逃回的大都市,奮力拼搏,試圖尋找屬于自己的那個根、那種幸福和歸屬。
初一走舅家,初二走娘家。年初二,我家如期迎來了拜年高峰,哥哥姐姐堂哥堂姐表哥表姐及其子女,大人小孩一共33個人吃晚飯。兄弟姊妹都在各個城市謀生計,一年能見面的基本也只有春節了,另一方面人多嘈雜,整個屋子充斥著大人嘴里不斷騰起的煙霧,夾雜著孩子嬉笑打鬧的童趣。煙霧繚繞下,脆弱的我嗆的鼻涕眼淚直流,咳的膽汁都要出來了。這一刻,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這么多人吃飯,做飯的重任壓在我家大姐身上,在北京開過餐館的她,手腳麻利的很,幾十個菜出鍋,大哥驕傲的對我說,讓你一天也炒不出這么多菜吧!咳咳,寶寶還真是做不到!
春節期間,除了年貨拜年這個傳統習俗,慢慢形成了另外一種風氣,就是各種「喜事」辦酒,請客,比如娶妻、嫁女、添子孫、子孫滿月、周歲、10周歲、12周歲、喬遷等。
回鄉,重走學時的路,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之前,我陸續在4所學校揮霍了自己的童年。其中,小學已經變成了民住房,高小也已經是養老院了。本來歸屬這兩個學校的學生,都歸屬鎮第二小學(二小)。
二小就在大姐家旁邊,真的很小,校內正在施工,改建。在校園內,有適應時代發展響應國家號召的新鮮事物,比如乒乓球臺,院內封閉式幼兒園等,也仍然有熟悉的場景,比如學生住的銹跡斑斑的上下鋪、沒有擋板的簡易蹲位廁所等。
最后一張圖片為廁所,你是不是感覺屁股陣陣涼意。
鎮中學,從大門,到教學樓、操場、食堂,都經過了翻新。唯一原封原樣的是進門后的長長的臺階,在校時每天蹦臺階的一幕幕恍如昨日。學校軟件硬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每個教師都裝上了多媒體,還有專門音樂美術計算機教室、圖書館,運動設施也一應俱全。一塊醒目的牌子映入眼簾,對聯教學基地。
雪后的校園,清冷清冷,除了我們幾個,沒有其他人。雪停了我們就人造灑雪或者搖樹上的雪,那股嗨勁已經完全忘卻了寒冷,
大年初四,妹妹回去自己的高中,尋開心去了。她說「畢業第八年,人生就像這白茫茫的雪地,而我們的青春就是雪地上的腳印,凡經過,必留下痕跡,哪怕不再十八歲,哪怕新的雪快速將腳印覆蓋,小幸運一直都在你我心里」
而我,高中畢業了,似乎從來沒有回去看過,下一個春節,等我。
雪,是幸運,是驚喜,更是好兆頭
年初三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中午開始下,大片大片的雪花,不一會功夫就覆蓋了白白一層。激動的我像個孩子一樣,又蹦又跳又叫,招呼大家去雪里玩耍、拍照。長居廣東的小寶寶更是興奮的不得了。雪越下越大,踩著厚厚的積雪,頂著散落飛舞的雪花,我們出門去雪地里滾爬,凹造型,擺拍。
昨天晚上媽媽發微信說,家里又下雪了,很大很大,妹妹囑咐她多穿衣服,把爐子生起來,別凍著了。媽媽是文盲,但是使用微信已經2年了,目前已經會拍照片微信發給給我們,感謝微信團隊,感謝互聯網,讓相隔近千里的我們能夠隨時感受到彼此的溫暖。
變與不變都是永恒的主題
希望在下一個春節,或者年中,再回去看看的時候,能夠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更多的瞬間,留住這片養育我的,飽含風霜和熱情的土地。她正在快速發展變化,近幾年陸續開了好幾家超市,「四通一達」快遞業務已全面覆蓋,移動支付(微信、支付寶)大部分覆蓋。村村通公路全面修繕完成,本鎮及與隔壁鎮之間,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局面。
變的是日新月異的鄉村,不變的是越來越濃稠似乎又越稀薄的鄉愁。
隨拍鏡頭里的印跡
家里的老房子,目前只有大伯家還住在這里。最下面一排是廁所,屁股會特別冷特別冷。
老家的古董,你見過幾個?以及對面村子的炮樓和古樹。
春節期間,天真爛漫的孩子們
放鞭炮的孩子,及清理鞭炮垃圾的工人。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沒錯,亮點在最后。再忙不忘家人,再慌不忘帶套。預防艾滋病性病,你需一套。圖片來自某網友。
本文為作者「小確幸了湄」原創文章,所有照片除特別注明來源外均為本人拍攝。轉載請注明出處。感謝鏡頭里的所有可愛可親可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