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新聞,刷著刷著,被幾則新聞吸引住了。第一則是在山東的傍晚,一個母親仍舊頂著寒風在路邊擺攤賣烤紅薯,而孩子很懂事正趴在垃圾桶上面寫作業。看到這樣的畫面,心中總是不免會觸動。
然后看到一則巴基斯坦制片人偶然拍到的一張照片,在夜晚的大街一個小男孩衣著簡陋,赤腳在大街上,而他身邊有一條狗狗,他把自己最寶貴的長袖襯衫穿在了他的小伙伴狗狗的身上,而抓拍到的瞬間,小男孩臉上洋溢著燦爛的微笑。
昨天看微博,看到一個視頻,講述的一個環衛老人一個月掙2120元,而每次都拿出2000元來給兒子交房貸,當拜訪老者的時候,他說,因為兒子買房花了幾十來萬,能幫點就幫點。已經到了享福的年齡可是仍舊在靠自己的雙手去幫助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今天早上坐公交車的時候,望著窗外,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環衛工人正在拿著錘子將道路兩旁的花卉用支架圍起來,看到了他擦了擦頭頂上的汗滴,然后繼續埋頭苦干。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內心總會感到這個世界的樸實,簡單與溫暖。他們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可是卻做著一件件不平凡的事情。為了撫養孩子長大成才的母愛,為了伙伴的溫暖的友愛,為了生活的無私奉獻。每個人,每個動作,都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行為,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
我從小就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等以后自己長大有錢了要做一個慈善家,無私的去奉獻自己的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得到溫暖與愛,等我死后我希望可以將我的器官捐獻給需要幫助的病人。簡單的希望家人,朋友,這個社會都能越來越美好,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動去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
可是到現在,這個愿望已經在我的計劃清單里面消失了。看看現在的自己,掙得錢也只夠自己花,沒有更大更有優勢的資金能力去幫忙那些需要急需用錢的人,我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發現有時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這個夢想漸漸地隨著年齡增長從我的生命清單中消失不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開始漸漸想通這個問題,找到了答案——或許有些幫助真的不是可以用錢買到的。哪怕一句問候,一句關心,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就足以讓對方感到歡快。這何嘗不是身體力行的慈善。
慈善不是攀比,不是金錢,更多的應該有暖心的故事。
記得在前一陣,一位書友的親身經歷讓我頗為感動。他去探訪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兒生病在床,而他每天都在靠著撿垃圾賣廢品掙著微薄的工資,而這位老人的前身其實是一位紅軍。在書友拍的照片里面可以看到,他們住的地方很小,但就是在這么小的空間里還堆滿了各種東西,當書友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過了不久,就收到了一位不留名的愛心人士的捐款。
讓我觸動最大的是這位書友的行動,真正的去了解他們的需要與經歷的故事,心與心的交談,然后用自己的筆把它寫下來,真的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讓我想到了大學去實踐的時候,我們幾個幫鄰居家里叔叔掰玉米的事情,雖然很累,但是打從心底里開心,那里的人樸實,簡單,和他們在一起真的是只有快樂。臨走時為了感謝我們,還給我們送山里的栗子。
慈善也許很廣義,但是我們能夠把身邊的人和事多伸出援助之手,多去幫助一下,我想我們就是一個慈善家。
昨天看完《生命清單》,給予我很多感悟與體會。比如賽昆塔的孩子,這個無比瘦弱的18歲高中女生,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盡管之前一直知道自己會因為生下奧斯汀而失去生命,但是她還是選擇了留下這個可愛的生活,并將其托付給了僅認識三個月的布雷特。對于布雷特來說,第一次做媽媽,沒有經驗,沒有準備,一切措手不及,每天每夜都在照顧著奧斯汀,從恐懼到后來的離不開,也許這就是一種人最本質的感情。
我們要去用自己的能力與方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也許我們的行動微不足道,但是我們一定要去做,培養這種意識,實現自己更有意思的生命價值,讓世界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