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半個多月的碼字思考期,但遲遲無法付諸行動,手機時代碼字更加方便快捷,卻沒有學生時代那種手寫的細膩與深刻,有些文字可以輕易地敲出來,卻忘了它本該怎么寫。也許是這個快速膨脹的時代悲哀,一切都是過眼云煙,人們越來越不善于走心了。
打開手機相冊,想尋找幾張可以用來講故事的圖片,卻發現幾個星期過去了,除了幾張記錄工作所需的圖,竟然沒有一張是關于生活的點滴。
難道生活只剩下早出晚歸,工作、睡覺、趕地鐵。我越來越害怕,害怕自己把生活過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模式。但是,更可怕的是明明很焦慮,卻始終不愿意做出改變,然后一直焦慮下去。
于是總在朋友圈看到別人曬旅行、曬大餐,便覺得別人的生活才叫詩和遠方,自己的生活只能叫茍且。只是三十歲的年華,青春尚在,為何一副死氣沉沉的心態。拋開煩擾的工作,難道就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調節嗎?
我反復地追問自己,其實不是為了尋找答案。生活本不是方程式,也不是命題作文。我只是想看淡一些事,才能不那么瞻前顧后。
我有一些高中和大學時期的朋友,現在我把他們分成了三個陣營:帶娃、新婚、孤寡。很顯然,帶娃的朋友幾乎一年到頭看不到人影,偶爾會在朋友圈曬下孩子的照片;新婚的呢,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去旅行的路上;最后不得不重點說下孤寡的,他們并不是不婚主義者,而是由于各種現實原因,對于感情這方面多少有些沮喪。于是,在茫茫人海中,困在自己的狹小世界里,一直等到了自己的三十歲。
我有個朋友,畢業十年一直在一家大公司就職,工作穩定,升職加薪,經濟方面還不錯。但在一個男多女少的環境里面待久了,也沒有交往到女朋友。眼看三十了,還沒有著落。于是他爸媽包括親戚朋友,開始在老家給他安排各種相親對象。這幾年下來,前前后后也介紹了四五個女生,都是和他不在同一個城市。
剛開始都是通過電話、微信建立聯系,嘗試著以朋友身份相處。有些人一開始也聊得來,久而久之成了知心網友。為了顯示誠意,朋友還特地請假飛過去看她,但是有些女生卻各種推脫,不想見面陪玩,甚至直接通過微信拒絕了他。
朋友十分沮喪,又有些氣憤。這些女生,原來只是把他當陪聊的網友,壓根就沒有談婚論嫁的意思。幾次這樣的經歷,讓他也很受傷。三十歲依然單著,之前一直是父母著急,現在連他自己都有些悲觀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是站在的道德的小山坡上,以極其鄙視的口氣,批判了這種輕視感情的女生。然后又一次重復著那句:順其自然、一切隨緣。雖然我自己都覺得這句話是多么的可笑。
后來,我這位單身朋友有了主動追求女生的經歷,雖然同樣是失敗了。但是至少能夠順應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件事,也算是對自己的青春有個交代。我說,你一個人了無牽掛,有錢有時間,可以去很多地方,做很多好玩的事情啊。
有時,他也不理解我這個已婚者的苦惱,在他看來,我在大城市算是站穩了腳跟,有了家庭,一切都該是沿著既定的生活軌道。還有什么好擔憂的呢?
可是,每個人都在自己設定的生活圈里,我們只是站在圈外,看著別人的故事,卻不知圈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