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的寒冬,新英格蘭捕鯨船埃塞克斯號在南太平洋航行時受到匪夷所思的攻擊,一條龐大,擁有復(fù)仇意志的鯨魚,向著漁船猛烈進攻。這件真人真事的海上慘劇,啟發(fā)了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本·威士肖 飾)創(chuàng)作了《白鯨記》,但他的故事只披露了慘劇的一部分。當船長(本杰明·沃克 飾)在大海尋找歸途,大副手(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飾)仍然心系擒獲巨鯨。捕鯨船的生還者被迫到絕境,船上所有幸存的海員擠在三只救生船上,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船員面對風(fēng)暴、饑餓、恐懼和絕望交迫,最終竟演化到相互殘殺、同類相食。
一看到海報就被吸引了,巨大的尾巴,不是海怪就是鯨,再看劇照,特效做得不錯,場面效果很贊,航拍鏡頭下,碧瑩瑩的洋面,一葉孤舟,孤舟下面隱隱約約是一條海怪(or巨鯨)的身形,看得人熱血沸騰。片名《海洋深處》,2015美國科幻驚悚片。雖然看完之后并沒有期待的那么好,但是這部電影的海報還是一流的,無論是翹尾巴、孤舟下的巨鯨,還是主角抓著長叉直向巨大的鯨眼刺去,都兼具視覺沖擊力和畫面美感,純粹地抓住一個鏡頭,撇去其他,留白給觀眾無限遐想。臺灣用了人頭海報就顯遜色,譯名《白鯨傳奇:怒海之心》也不如《海洋深處》來得意猶未盡。
獨自在深夜的黑暗中看完了影片,回味起來,未免寡淡,連我期待的高潮部分,巨鯨撞沉漁船,也是曇花一現(xiàn),連尾巴都沒看到,只在剛現(xiàn)身時搔首弄姿一番,連航拍鏡頭下人鯨身形巨大差異圖也幾乎沒有,著實不過癮。也許是負擔不起成本,可是這也太忽悠人了......一船子人慌亂地掙扎在席卷涌入的碧濤中顯示巨鯨強大的破壞力和怒不可遏,遠遠比不上沒有直面鯨的撞擊來的震懾。
? 可圈可點的是導(dǎo)演和編劇花大力氣呈現(xiàn)了一段完整地捕鯨過程,將這遠離我們生活的殺戮血淋淋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前面有鋪墊,在那個石油未被發(fā)現(xiàn)的年代,鯨油代替石油作為一切燃料,因此大肆殺捕令鯨的足跡難尋難覓,影片中埃塞克斯號捕鯨船也是在海上漂流了好幾個星期才發(fā)現(xiàn)一小群鯨,母鯨身邊有小鯨。這已經(jīng)給緊接著的捕殺罩上了一層悲憫。看著大副身輕靈活地將長叉射入母鯨的致命處(我估計是噴水氣孔),鏡頭躍入水下開始拍攝母鯨奮力往海洋深處游去的過程,連著長叉的繩索在一圈一圈減少,這頭母鯨的力氣在一點一點耗盡(窒息而死),血染了碧藍的海水,在繩索將盡,眾人屏息之時,母鯨終于耗盡最后一絲力氣,繩索戛然停止,幾秒之后母鯨浮上海面,血染紅了那片海域,母鯨噴出最后一口氣,氣結(jié)。此時眾人歡呼之聲顯得尤為刺耳,而大幅和小孩(湯姆·赫蘭德 飾)則神情凝重地盯著死去的母鯨,是在感嘆她頑強的生命力還是內(nèi)心略過一絲悔恨?亦或隱隱約約預(yù)感到接下來的禍事?該段著力對一圈圈減少的繩索和母鯨奮力游向海底做了特寫,寂靜中是繩索咿呀的聲音,一下一下敲擊人的內(nèi)心,突出動物生命將盡之時的掙扎和人類的殘忍,足以激發(fā)觀眾內(nèi)心的悲憫和痛恨。
說本片反映了19世紀英國人物風(fēng)貌也未嘗不可,特別是老年的小孩向作家梅爾維爾講述這段親歷時多次點燃鯨油,和捕鯨業(yè)的權(quán)威和龐大體系,但更重要的,是影片昭示的終極命題——人類必須敬畏自然,才有未來可言。結(jié)尾老年的小孩問梅爾維爾:”聽說有人發(fā)現(xiàn)地底下的油。“石油的時代即將來臨,而最終也會被別的能源取代,別的更好更清潔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