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功安利一位”藝術欣賞造詣極高”的留洋小伙伴看《瑯琊榜》,甚為開心。
平日里只能打腫臉充胖子與之討論巴赫、諾蘭、遲子建和ps里如何拉曲線,沒想到這位高冷朋友也會看接地氣的國產電視劇,而且一開始就對《瑯琊榜》報以不小的期待——
“啊,是孔笙導演的?。恐啊渡谰€》《北平無戰事》那真是越看越有味道,孔笙導演是學攝影出身的,畫面也很講究?!?/p>
“還有劉濤?初中的時候看《白蛇傳》簡直驚艷到!”
哦?活捉一枚導演和郡主粉,我陰險一笑,面對即將到來的《瑯琊榜》盛贊,我已經備好了長篇腹稿。
兩天之后,畫風好像變了……
先是劈頭一句,“看完了,我覺得人物刻畫不夠細膩。特別是配角?!?/p>
我緩了一下,之前聽慣的各種朋友開場白都是“我已經XX年不追劇了,沒想到……”,再加上每天追完更新之后,還要刷一遍所有主創微博,仔細收藏好微信里的各種細節分析帖、良心推薦帖和CP剖析帖,好話我已經聽了千千萬萬遍……
于是,我不可置信地弱弱回了一句:
“比如說呢?”
“我們家宮姑娘戲份太少了!藺晨也一般,甄平是在干嘛?劉濤還是一直哭,一些演員行,一些一般。”
“不,你這是直男癌,直男最喜歡宮羽這一類,而且這部劇主線不是兒女情長,靳東只是客串,劉濤很英氣啊!”我有點不服。
這位“一般哥”似乎有點良心發現,不再抨擊我喜歡的這些演員們,然后,默默補出更厲害的一刀。
“好吧,還有一個我覺得不精彩的地方,是劇情太簡單了?!?/p>
“說實話,孔導這個作品,一般。”
“這個作品不是拍得一般,是劇本一般?!?/p>
“劇本還是粗糙了點,幾條線索粗枝大葉,缺少鋪墊?!?/p>
“故事都是靠敘述出來的,不是演出來的?!?/p>
……
一般你個頭啊,我良辰有一千種方法告訴你他們有多努力,你造蘇哥哥有三四款真玉做的玉冠輪流戴嗎?你造大水牛靖王殿下有五六件英武又精致的戲服嗎?你造劇里一共出現了至少五個茶壺十四盞燈籠嗎?你造一場獵宮戲踏踏實實地拍了七天嗎?你造我家老胡是和宗主一樣從經歷過一次死亡的人嗎?你造演員們背海量臺詞背到不吃飯嗎?……
不對啊——細節好,良心劇,夠努力,就不會有劇本的硬傷,這不是強盜邏輯?我只好硬著頭皮,跳出這一片盛贊,重新來審視瑯琊榜,只談故事,不談其他。
仔細一想,的確有道理,宮羽美則美矣,若是結合她的身世和她的能力,讓人物更飽滿更添戲,絕對是百轉回腸可歌可泣的出彩角色,可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一個護殊團里的千年不變“腦殘粉”形象。
如果要使一個人物形象飽滿,從紙片人變成立體人,那就得做加法,為他加上人性上的很多糾結和變化,讓他在經歷種種環境考驗而產生心性的動搖。但《瑯琊榜》這個故事似乎和許多電視劇的路數是相反的,它有一股拗勁,在變和不變中,強調的反而是不變。
所以我看到每個人幾乎都能用一個主題詞來完全概括,梅長蘇的赤子之心,靖王的重情正直,蕭景睿的溫厚寬恕,言豫津的理解曠達,謝玉的梟雄本色,就連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叛變”的童路,最后還是感化了策反人四娘,直到死都對宗主忠心耿耿。
《瑯琊榜》整體來說,是為人性做減法的,每個角色的內核比較固定,甚至可以說“從一而終”,而且主線簡潔明確,既然梅長蘇是來復仇洗冤的,那兒女情長就要被無情砍掉,更別說其他支線情節了。
那么,為什么海宴要這樣塑造人物?
我對一幕印象深刻。那是最后兩集金殿鳴冤之后,梅長蘇見了梁帝。梁帝說:“并非朕,生來無情。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景琰,他也是會變的。”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已經對這個垂垂老矣的多疑皇帝生了同情之心,“對啊,他并沒有錯,人性如此?!笨墒敲烽L蘇卻仍然抱著“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信念,他相信憑著自己對景琰的了解,他不會改變。
看到這里我很震動,因為有那么一瞬間,我已經預想出景琰登上皇位后,怎樣因為多方勢力的壓迫,而做出違反本心的事情,如果這里真的著墨去描繪,那景琰這個人物一定會立體豐滿起來。就像“狡兔死,走狗烹”擊殺開國功臣韓信于鐘室的劉邦,就像《甄嬛傳》《步步驚心》里打壓奪嫡的皇子的四爺雍正,這樣的事,還少嗎?
然而,梅長蘇輕描淡寫一句,不會變,又把我們拉回來。
所以我覺得這反而是《瑯琊榜》可貴的地方。雖然可能脫離了人性的可能變化,但我們早已在這些勾心斗角、權力制衡中忽略了——變與不變,不過都在人的一念之間。一念可成佛,一念可成魔,也許真的有人懷著初心堅持到最后也未可知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為心機正名,為妥協正名,借由著這樣“形勢所逼,不得不變”的理由,和梁帝一樣,寬恕了自己。
想到這里,我似乎感覺到,真正塑造一個人的,不是他所處的形勢,而是他作出的選擇。
每個人的心性決定了命運的走向,但這些心性并非一日而成,而是通過許多次一念間的選擇,在心靈的天平上不斷加重某一邊的砝碼,最后成為現在的你自己。我們都知道,人,自然是會變的,人性,自然是復雜自私的——但我們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可以看到,在天平的另一邊,
人,可以不變和堅守,人性,可以純粹而無私。
想起不久前自己就陷在這樣的失落中,每天憤青一樣地嚷嚷著“大學其實已經是個小社會了”,心寒于比賽的背后操縱,心涼于人和人之間的難以坦誠,互相遮掩。那時朋友家人都像黛玉心疼寶玉被打而勸他“你今后可都改了罷!”來勸我,道理我都懂,只是這口氣怎么都難平。
一些曾經閃耀在古書里,或者一直存在我們心底的簡單信念,比如愛國,比如信任,比如英雄,比如坦誠,比如仁義,不知何時,被當下人恥談和不屑,于是,我們“從此可都改了罷”,我們小心翼翼包裹起那些熱血沸騰,轉身溶入早高峰的人群,像一滴水溶入大海,面目模糊,無聲沉默。
直到有一個比我更為天真無救的學妹說,“為什么是我們錯了?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要我們愛國正義,公平善良的教育,然后到了大學你告訴我,不行,你要長大,你要圓滑,不長心眼怎么在社會上混出頭?你總得生存……但是,為什么不是你們錯了?”
改變沒有錯,但是不是也可以容許不變的存在?理解不變的選擇?
“坦誠待人被視為天真,不謀心機被視為幼稚,世風如此,誰人之過?”欣賞一位網友的評論,我同樣認為海宴是有天下清平的政治理想的。
“觀眾是分得清美丑的,以丑為美,以低俗為笑料的這種片子即使一時能夠引發話題,但是很快就會被淹沒。國家和平了快七十年,人們開始反思那些遍布社會的厚黑學、官場學,海晏這位女性寫的小說,是對兩千年來男性主導的那些三國演義式的權謀最深的鄙視?!?/p>
從人物形象的單薄延伸到人性減法的勝利,我的腦洞也的確是過于牽強。聽完我的長篇大論,“一般哥”發言,“這樣,不是會不真實嗎?”
“是,這樣的缺陷就是,人物動機太簡單,沒有人性的真實。
“好處就是,夠理想主義?!?/p>
看完榜子大結局,一股氣久久郁結于心,在晚上的操場狂跑幾圈,月光靜謐。突然覺得,或許沒有那么悲觀,一切只在個人的選擇,至少,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勇敢展現出心中的“大水?!?,執拗地堅守著初心,將自己的人性做純粹的減法。
畢竟,黛玉何曾真正希望寶玉改了性情?而寶玉又何曾變過一絲一毫?
制片人侯鴻亮曾這樣評述:“海宴將浩氣給了蕭景琰,將仁恕給了蕭景睿,將曠達給了言豫津,將榮光給了霓凰,將疏狂給了藺晨,將純粹給了飛流……最后將一顆不滅的赤子之心給了林殊,人性的漆黑夜色里,這一盞心燈如月?!?br>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漏洞不少、并不完美也不真實的故事,將我結結實實地打動了。
風起了,月亮也還是老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