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作者 ?:[日] 奧野宣之 ?譯者:張晶晶

書名寫得很清楚了,這是一本教授閱讀法的書。請注意,“有效”這兩個字。

那么,請思考一下:你認為怎么樣才算是有效地閱讀了一本書呢?是全部讀完了?讀得很快?還是理解了其中的內容?還是讀完了一本書可以系統地講述書中的內容,并將其消化吸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為己所用?我相信,大家都會選后者。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樣才能做到?相信大家都讀過了很多書,我也確信沒有幾個人做到了上述的“有效”,包括2周前的我自己。

今天用十倍速影像閱讀法閱讀了這本書,總耗時75分鐘,按照PR讀法,我這個時間還是偏長了,原因一是我依然是菜鳥(鳥齡不到2周),二是這本書我想相對深讀。

本書有個副標題: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這也是我選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作者將筆記讀書法的過程解構成5個部分,每一個部分做了詳細的分析和指導,深入淺出,非常易于理解和模仿。

我嘗試以成甲的《好好學習》里的黃金思維圈來解釋,畫了下圖:

圖片發自簡書App

WHY --- 目的 ? 讀書想要達到什么目的(需求、意愿)

HOW --- 怎么做 ? “選書”、“購書”、“讀書” ? 這三個主要的行動,都只是過程,而非目的本身。

WHAT --- 結果 ? 我們得到了什么,也即“活用”:將書中獲得的知識,變成我們的智慧,所謂學以致用

本書極力推薦的一元化筆記法,也即一本筆記本,記錄所有的東西:隨想、碎片選書信息、購書清單、書摘、簡報、讀書筆記、感想..... 通通記錄到一個本子上,僅以日期、時間順序區分。這樣的好處是利于回顧重讀:要找就在這兒找,這兒找不到就是沒有。想來確實是這樣,以前會分主題去記錄,好多筆記本,弄到后來很混亂,根本堅持不聊,沒有一本寫完的!慚愧!!

筆記的管理 當然,筆記會越積越多(作者出書的時候,已經有厚厚30本筆記),為了便于檢索查找,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筆記做一些檔案管理的工作:標記封面、做檢索信息卡、建立數據庫等。

筆記的內容 可以是任何東西,以堅持為第一重要。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太高的難度,哪怕只是一句話,也是記錄了一個狀態,比完全不寫筆記要好很多。同樣地,讀書也是應該由易入難,理解為主。你設立一個很高的目標固然很cool,但是完成不了,還不是浮云?

筆記的種類大致分為4種:

1)隨想筆記 ? 這是日后選書息息相關的信息來源

2)購書清單 ?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3)各種報道、書評的剪報 ?這也是關乎選書的,也可以記錄讀過的書的內容

4)讀書筆記

四大類筆記,有三種是與選書有關。這確實顛覆了我的認知:一直以來并沒有把選書這件事看得這么重!由此,聯想到昨天讀成甲的《好好學習》。里面也用相當的篇幅闡述了“什么書值得讀”這個話題。看來,我們只有一個胃,確實要謹慎選擇吃什么啊!

筆記/標記 什么時候做

與選書有關的筆記,自然是隨時隨地記錄。至于讀書筆記,我之前都是一邊讀一邊記(劃線、摘錄)的。作者的觀點是讀書期間記錄,會打斷思路,影響閱讀體驗。想來確實很有道理。作者建議把讀書過程分為三步:通讀 ?-- 重讀 -- 標記

第一步 通讀,把感興趣的內容頁面折起來,不做任何標記

第二步 重讀, 把之前折起來的內容重新考慮,是否要做標記,保持折頁或者松開

第三步 標記,給折起來的內容分類標記劃線、畫圈,這些部分是重點信息,也是摘抄及寫讀書筆記的主要內容點

讀完一本書,最好是到第二天才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寫什么

第一步:寫上日期、書名、作者名

第二步:摘抄最讓自己心動的句子,并加上自己的評論

剪報式讀書筆記

除了寫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制作貼出來的讀書筆記:把各種與本書相關的東西收集起來,結合讀后感等內容收藏起來。比如書腰、信息卡片、書簽、以及其他與本書相關廣告宣傳單,都可以剪裁合適貼到筆記本里。還有,書里的內容復印粘貼到筆記本里以備重讀,也有很不錯的效果。

讀書筆記是我們與書交流過的證據。如果我們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把書中重要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同意總結在筆記本里,就沒有保留大部分的原書的必要了(除了有些書真的令人愛不釋手)。

通過讀書筆記提高自己

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讓讀書活動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當然,并不是我們寫了筆記,就會自動獲得這個結果。詳細認真地做筆記,除了幫助我們梳理所讀的書的內容,更好地理解、消化外,主要還是要幫助我們便于溫故知新,全面地把讀過的書變成我們自己的精神財富。這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 ? ?固定場景重讀筆記為思想增色 ? ? 重寫筆記溫故知新

Aha 個人總結:

讀書不是目的,讀書是行為過程,目的是把書內的知識,轉化為我們的智慧:判斷力、決斷力 ----- 所謂學以致用。

讀什么書要有自己清晰的目的方向,平時多留意收集可靠信息,隨時記錄,作為選書的依據。

讀書方法要科學,才能事半功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