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仁永澄《目標管理,找一件事情做下去》,老師的講課有幾個特點可以學習:
一、邏輯性很強,適合我這種思維混亂的人聽。
二、每一個主題講完還會再總結回顧。
三、講完理論會舉個例子,便于理解。
認知深度:決策、假設、黃金思維圈
在任何一次決策的過程中,都要列寫黃金思維圈,再問t每個問題背后的假設是什么?
WHY為什么要做?
HOW要怎么做?
WHAT做成什么樣子?
一、為什么只找一件事
1、問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多?做少點行不行?
想學的很多、想做的事多,各種囤課各種買書,但沒有時間學完,就會變得焦慮,如果放棄又會覺得對不起自己。我會被宣傳方案調動欲望:一旦學會就會變得很厲害,這個時候的理性哪里去了?老師用了十年或者更多的時間積累了這些,我怎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變得很厲害呢?
我今年就屬于瘋狂地報課的狀態,覺得哪個都需要學習,讓自己陷入一種學習的焦慮中。我也發現自己只適合短期內做一件事,一多就焦慮了。
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多?做少點行不行?真的戳中了我,還是想要的太多,太貪,我需要做減法。找準長期目標,一年或者某幾個月里只做一件事。
2、多做的原因:本質上對事物發展規律認識不清
(1)資源導向——時間、精力資源
塞滿時間,不給自己留下冗余,自己的生活里沒有彈性
困擾:明明定好了時間,突發事件不得不做,原來定的事情就會失敗
(2)自以為是導向:
高估自己的能力,心理學:標準9分
標準九:是標準化九分制的簡稱。它是以5為平均數,以2為標準差的一個分數量表,最早時被廣泛應用于美國空軍的心理測驗中。標準九分數也是一種標準分,它將原始分劃分為9部分,最高是9分,最低1分。除1和9的范圍略大以外,其余均是以5為中心向兩邊各包含0.5個標準差的分數段。
(3)表面結果導向
學完正面管教講師,憧憬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去講課。我只看到別人講課的風光和收入,沒想過背后別人付出了什么,也沒有認真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方面適不適合往這個方面發展,只靠著一份熱情和激動就去沖。一直相信不斷去講,自己的能力就會提高,結果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今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空間,前進不了,放棄自己不甘心,而且還不愿意接受自己不適合當講師這個結果。
3、躍遷
我們不知道真實世界的樣子,在現實的世界里錯誤地認知只有多努力才能成為期待的自己。成甲《好好學習》里講到積極的懶惰,戰術上的努力掩飾戰略的無能。如果定價錯了,所有的行為都是低水平的勤奮,真正應該做的事是停下來思考。不要太關注短期的收益,短期的收益用未來的機會做為代價。放下,不要隨便地選擇或是決策。
路徑依賴,買了課不上,變成你的格局,沒有巨大的能量把你改出來。不斷地陷入焦慮,越做越多,越做越錯,什么才是真實的(我的狀態,句句中)
我做什么事才可以讓自己躍遷?
二、抓手思維:如何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找到未來發展的樣子(難)——結果上的努力
找到結果——分析原因——因上努力
不要有這樣的期待:老師給你扯一頓以為你就會了,這是定價錯誤,沒有人通知聽就能把知識學會,必須自己做。
思路:找到底層規律,邏輯框架是什么,邊際成本遞減效應
未來發展的路徑
1、成長的驅動力:
A推力——問題導向(被動)
特點:焦慮、不知道未來方向,能力水平差,不知道如何選擇——隨波逐流,有問題去解決,沒問題就原地不動,成長自嗨感覺自己很努力提升,關鍵的難點是考慮未來。
職場四類問題:定位問題(準確)、發展問題(能力不夠)、決策問題(選擇)、平衡問題(時間、精力不夠用——焦慮)
B拉力——期待導向
方法——多走一步:如果說這個問題解決了我接下來要做什么,一直推導到不可推導的目標,找到終極目標再來重新規劃新的路徑。
個人品牌是時間的復利,營銷上發利
2、五大原則——用來判斷
A價值原則:你的價值對別人有什么價值,貢獻不是犧牲是投資。
這個讓我想到會診上秋葉大叔說抱大腿,也要去想想大腿需要什么樣的小腿,你能給別人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先想想你能付出什么,而不是先想回報。
B認知深度原則:空間、時間,不斷地去找事物背后的特點。方法、工具都會過時,不是最重要的,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規律。
C能力圈原則:我選擇要做的事情,是否是在自己的能力圈?
搞多就掉坑,分析自己的能力圈到底是什么?列出5、6件你特別得意的事,找共性哪個能力?非常清晰的能力邊界:0和1,0是完全不會,1是完全會。自信存在于自己的能力圈。
當講師不在我的能力圈,我需要繼續堅持去做嗎?講師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應變能力、課程熟悉能力、銷售能力、寫作能力...... 這些不是我的能力圈,找準一個持續做下去。
D邊際效應原則:能否產生復利?時間換空間,邊際成本會不會持續遞減?變現的能力。
E黑天鵝原則:在真實的世界里,如何用非連續性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躍遷——潛能訓練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每個人都是被他人影響的。
三、提升目標達成率
目標管理是錦上添花,適用自己能量狀態不錯,往前發展的人
工具:PORT模型——管理者思考模型
反面例子:簡書簽約作者是要寫嗎?表面結果導向。關鍵是什么?先去看需要什么?哪些資源可以幫助自己有效地去做這件事?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可以用別的方式嗎?停在勤奮
我:公眾號、頭條號、簡書,三個都顧顧不過來,就會焦慮。目的是什么?吸粉、練習寫作;目標——開課招生;任務——寫原創,開通原創。頭條號有監督機制,更適合我,而且我的頭條號已經在5月14日加V,可以幫助我圈粉。
正面例子:正面管教課程設計的目的?目標怎么設定?最小可實現的?反饋——迭代——認可——跳槽——教育平臺
反復問自己只做一件事是什么?平面上的成長很慢,真正的成長是跨越非連續性的成長。非連續性可以幫我們送到想都不敢想的未來。重要的不是做多少,而是找到高概率正確的事情(原因不是結果),持續做下去,然后耐心等待一記好球。
附:書錄《黑天鵝》、《反脆弱》、《暗時間》、《精益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