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車上想了好多,想著到了公司趕緊敲下來,此時此刻,我全他媽忘了……什么叫好腦子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這回事。初升的太陽總能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他像荷包蛋,也像核能源,看著他我就能文思泉涌,一低頭就滿是熱淚。
我以為自己高調地為你而來,轟轟烈烈無怨無悔,到頭來在你那里就是平淡無奇好似沒發生過,最后還有一句謝謝你的成全。如今我該說,謝謝你成全我的下個夏天,因為下個夏天,就有人為我高調而來,轟轟烈烈無怨無悔,感謝我如此肚里能撐船,不維持可笑的尊嚴,保持微笑直到有人愛上。這是劉若英的歌,聽來挺有感觸,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感嘆,開帶有木地板班車的師傅就是有品位。
以上歌詞反應了,人和人,心和心,其實看似在一起,但總有我們丈量不了的距離,雖然我們努力在縮小,在跨越,在解析,但懂得和感受是一門很難的學問,很多時候甚至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天生木鈍,我大概屬于中間。在對一個人做全面判斷的時候,我是敏感的,基本沒有看錯的時候,但需要我面對一個人去體會他細膩的變化和喜好時,真的太難了!除非是非常外露的信息,否則我全靠猜,大部分猜是分析語言和表情,但是十有八九不是這么回事,讓我從眼睛、從情緒、從氣場,實話是,這三點的波動,我幾乎感受不到……
我是個對語言和口氣相對敏感的人,所以我的耳朵也對語言有很高的要求,不然我怎么做判斷?那種下意識的直覺的判斷,對我來講幾乎全是錯的,我怎么可能去相信呢?所以一定要用心聽,去分析,因此漸漸我好像成了很會傾聽的人,也會通過語言幫助別人分析,但好像少有人能幫我分析解決。
對文字好像也敏感些,過去讀木心的書,覺得讀不懂,但覺得藝術,這種藝術跟單純的詞藻堆砌不一樣,大道至簡,都是簡單的字詞,表達出來卻讓人沉思。沉思就去就是細細體會、咂摸、消化、吸收,這種過程多了,對文字的敏感就出來了,大概就是傳說中的語感。
忽然想起有理曾經說過,學習去揣摩和判斷人的情感,大約和試錯一個道理,或許這個世上所有是事,皆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