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關于自己
在職業的路上跌跌撞撞,關于職業選擇,約莫今年才大致有些明白。
大學前兩年在高中煉獄式的學習慣性下不能自拔,努力學學學,獎學金拿拿拿,甚至還獲得了全獎出國交流的機會。這樣看似豐厚的獎賞,是糖果也是毒藥。不加思索地帶著既定目的在建好的路上,如“職業經理人”一般一路狂奔,完全沒意識到,畢業了,你就得選擇自己的路,做一個“創業者”了。
準備好了么?還是仍在彷徨中?
你有何擅長?興趣點在何方?想從事什么行業什么職業?進哪種類型的組織(企業還是事業單位,大型還是小型)?如何試錯和修正?還需進行何種準備(要不要繼續讀書,是否需要掌握硬性技能)?面試時必須關注什么細節?
如果想活得明白些,建議早點警覺和準備,能在大學時期寒暑假期間(機會成本非常低)進行快速嘗試,低成本修正,再之后,向著那個方向努力。畢竟可以早些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不是么(笑)?
對于畢業后雖一路迷茫,但一直沒放棄,掙扎著努力的朋友,也別難過哈。畢竟我也是這個陣營呢。一方面之前視野不開闊。大學里做“職業經理人”吃糖吃久了,思維懈怠,外界太多事情沒有主動了解的欲望,畢業了真正嘗試才知道其中的苦處。另一方面規劃意識不強。現在可很多00后正滿心懷抱著對于未來生活的設想和期待,挾裹著招架不住的新潮流,一路飛奔呢。我們開始尋求改變,門就已經打開了。
動態變化的相對最優
講了這么大段,終歸是,希望面對每一個人生岔路口,我們都敢說:我想走這條路,我準備好了,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但是這里要加上一個注釋:人生很難窮盡所有選擇。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選擇一個相對的最優。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理解:
A現階段的相對最優選擇 = A現階段視野范圍內的所有選擇 * A現階段的評判標準
所以在時間的推進中擴大視野,調整評判標準,自然就會出現新的相對最優。請理解并且接受這種變數,它本身就源自于我們的成長,所以評估成本,并且做出行動吧。
減少相對最優的偏移
那么有沒有可能盡量減少相對最優的偏移,使自己從始至終箭都射在靶子上,努力都有效用呢?有。擴大自己的視野,一開始就盡量多去接觸。并且保持相對一致的價值選擇(評判標準)。
擴大自己的視野,要及早,盡量掌握真實的信息。試想,當你的接觸面覆蓋了80% 的領域,在日后進行修正時,最大的可能就是偏移到剩下的20%。然而若原先接觸面只有10%,很有可能,一段時間后完全被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吸引。另一方面,搜集網絡上信息注意甄別信息的來源和時間。若是通過和行內人聊天的方法的話,注意由于個人身份特殊性帶來的主觀判斷的準確性。不過,找到相關領域的高層次的人聊天,不失為一個快速了解情況好方法,更何況互動式的方也有利于你展現自己呀。
再就是評判標準的問題。選擇即在各個指標間平衡,最后得到一個自己最能接受的組合。簡單點說:一份工作的金錢回報,工作氛圍,能力施展,學習展望,行業前景、員工關系這幾個指標分別打1-10分,你的期望選擇是(985949) 還是(498955)。
擁抱變化
正如和貝大大聊天時他提到的,一年前他還以自己是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而驕傲,一年后,他已經認為產品經理(的思維和能力)不過是他的多種技能的一種,是可以調用的資源。(鼓掌!!!)
都明白,應該用辯證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對于自己,也該一樣。外界的變化帶來新的機會,自己的成長接觸到新的視野,并且根據人生的不同階段調整選擇。
時刻擁抱變化,支持自己的成長吧。祝大家都能找到讓自己開心和幸福的生活節奏~
本來是準備整理一下和貝大大聊天的要點分享的。沒想到僅僅想說的前言就鋪開了這么多,那就單獨作為一篇發出來吧,下一篇來整理聊天內容。
歡迎回復留言,指缺補漏。【注:若需轉載,請先私信或評論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