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驚蟄,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萬物復蘇,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響,萬物長”,沉睡一冬的動物們蘇醒了,大自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始鳴,氣溫回升,昆蟲萌動,“九九”已盡,“九盡楊花開,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紅李白,鶯鳴燕來,布谷催耕。驚蟄萬物萌動,細菌滋生,容易引發感冒發熱一些病癥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注意防春溫流感,飲食清淡養肝脾,多吃蔬菜清腸胃,早睡早起多鍛煉。
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此時,華北的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傳統習俗
驚蟄的主要習俗有蒙鼓皮、驅蟲、吃梨等。
吃梨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驚蟄后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據古書記載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農事諺語: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春季生產掀高潮,從南到北忙春耕。
麥田施肥和澆水,緊跟鋤摟把土松。
春季造林好時機,因地制宜分樹種,
栽后護理要認真,光栽不護白搭工。
春雷一響,驚動萬物。
春雷響,萬物長。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
驚蟄有雨并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麥成堆。
驚蟄地氣通。
九盡楊花開,春種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飯地里吃。
凍土化開,快種大麥。
大地化,快種葵花和蓖麻。
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松。
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
地化通,趕快耕。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關于驚蟄的詩詞:
《驚蟄》(唐)劉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西江月》(清)陸求可
半夜雷車驚蟄,初春雨腳穿江。
梅花應已滿山香。急駕蘭橈畫槳。
一帶青山如沐,半灣綠水停航。
白云渺渺雪茫茫。明月天連紙帳。
《詠廿四氣詩·驚蟄二月節》
(唐)元稹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養生方面:
驚蟄時期總的來說是明顯變暖,所以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以抵御病菌的侵襲。還有就是這一時期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昧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說法。
另外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春季養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以保持肝的健康。飲食上,宜適當吃些香菜這類食物溫而發散,與春季氣候相適應,對人體有益,而生冷之物則應當少食,以免傷害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