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真的很重視祭祖。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節日肯定要隆重祭拜一番。還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節、下元節……中國人好像一年365天都在祭祖。
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有什么法力,讓子孫們如此惦記?
清明將至,不少人趕赴老家,加入到大大小小的祭祖隊伍。
我們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
馮友蘭說:“人理智上知道親愛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的情感上,我們希望死人能夠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
有時祭祖就像寫詩,給“死亡”這件事加上了一個詩意的儀式,好讓心里那份懷緬、感恩得以安放。
有了姓名,我們才成為了自己,人最初沒有故鄉,所謂的故鄉,不過是祖先漫長流浪的最后一站。他們把定居下來的地方名作為自己的姓,有的將讓自己生存的職業作為姓。于是,我們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親人。我們學會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給了我們今天這個家。幸福地生活在這片故土,是祖輩們對我們的最好祝福。
前聯合國執行局主席特委叟·萊特說:“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葉歸根’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中國人的奮斗目標。”
記得小時候跟著長輩們踏青掃墓時,他們總會領著我去到這個那個墓碑前,講著先人們的故事:
這是你高祖父的二哥,中過榜眼;你太爺爺是香港賣茶葉的富商,當年抗戰給國家捐了不少錢,建國那會兒就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
以前只覺得那些傳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為什么要講。后來離開家,到了很遠的城市生活。換了好幾次工作,每天也還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慢慢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每天討好上司、應酬形形色色的客戶、奔波在各種社交場合,有時我會忘了自己是誰。
城市很大很繁華,但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容下我的地方。下班后只能躲回自己的出租屋里,吃著一個口味的外賣,看著大同小異的綜藝節目。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從哪來、可以回哪去。這些時候卻會想起那些故事。現在每當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時,心里總會充滿力量,因為這個名字帶著祖先的祝福;又會感到有種使命在召喚自己,因為不想讓祖先的期盼落空。不是祖先有法力而是他們的愛在我們心中。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里有句話我記在心里很多年。麥兜的媽媽去世前跟他說,“我沒有離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我的人心里。”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一位網友說,每年清明給外公掃墓,旁邊那一家的墳,草總是長得比墓碑高。她外婆會讓舅舅給那家的墳清干凈草,拿用剩下的紅漆順手涂一下碑上的字。走之前,外婆會把帶來的花送到旁邊那家墳上,再點上一炷香。她問外婆為什么要這樣做。外婆說,“如果你外公在的話,他也會這樣做。他總想看到每個人都好。”
中國人祭祖,或許相信的不是鬼神靈魂,而是相信親人對我們的愛是不會消失的,他們在我們心里留下的回憶,也不會消失。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還是希望自己的親人在別的地方活得好。
懷緬先人
珍惜眼前人
這不就是先人們想看到的光景嗎?家族和睦、子孫滿堂。仿佛并不是祖先的靈魂在保佑我們,而是一代傳一代的信念,讓我們生生不息地生活在這片故土上。其實祭祖,除給冷清了一年的祖墳添件寒衣,更是想趁著難得的機會,陪一下還在身邊的親人。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的祖先已經過世很久了,為什么每一年的清明節,我們還要祭祖呢?
一位智者解釋到:“生命就是一棵樹,祖宗是樹根,父母是樹干,我們是樹上的果子,我們和父母、祖宗是一個整體。
一棵樹的花果再好都離不開根的成就,所謂根深葉茂。
根肥,自然花果就美好;根弱,自然花果就瘦小;根朽,則死期將近矣。
要知道,根就是恩,恩就是根!大根就是大恩,大恩就是大根!忘恩就是忘本,報恩就是報根!”
清明節,我們去祭念祖先,那是在連根養命。
一個人未來的命運和成就,可以通過觀察他報恩的成分來預知,就如觀察植物的土和根來預知花果一樣。
所以,清明節我們一定要祭祖,去感恩和承接祖先的恩德與力量。
一個懂得報恩的人,未來的命運怎么會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