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班上的小女孩郭子漁來到我跟前說:老師,我還想聽你講故事。我說:好啊,給你們講故事我也是受益者。想起前幾年印象很深的故事:孫嚴是個盲人,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沒有學校收留,他的媽媽四處奔波請求,最后有一個學校勉強答應。可家長不同意孫嚴進教室,說是怕影響自己的孩子。孫嚴第一天去學,只聽院子里就大聲喊:小瞎子,滾出去,小瞎子,滾出去……孫嚴回到家里撲在媽媽懷里痛哭。媽媽說:孫嚴,我來問你:你是不是瞎子?孫嚴點點頭說是。媽媽又說:將來你走到社會上還會有人喊你瞎子,我們管不了別人不文明,但我們要做到自己講文明。我再來問你:校長、老師讓你滾出去了嗎?孫嚴說:沒有。只要校長、老師沒說,我們明天照樣去學,經家長一鬧騰,學校對孫嚴做了決定:期末考試在班里考后十名,自動退學。令人意外的是,期末考試孫嚴門門考第一,最后成了很著名的鋼琴家。從這個故事中再次領悟到:家長的引導教育對孩子是多么重要,如果孫嚴的媽媽也和孫嚴一樣,掉入情緒的漩渦,指責抱怨別人,又痛恨自己怎么生了個盲人孩子,孫嚴也不一定有所作為,正是一個智慧媽媽才成就了盲人孩子。
? ? 教育無小事,處處皆智慧。雖然認識到覺知很重要,但生活中很多時候覺知是不夠的。上周女兒走的時候,棉衣該換了,我隨手從衣柜里拿出一件給她,過后才覺得自己有問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而不是自己替她做決定,這樣既不包辦思想,又不越界,讓孩子有主人翁意識,孩子會感到有價值。雖然這事情不大,可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別看是一件小事,生活中可能因為很多的小事不注意,從而影響了孩子。最近在讀書群里也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決定微信群里讀書的時候,從內容到形式,我們沒做任何規定,我們大人讀的時候會向大家問個好,后來發現,孩子們也開始問好,可是我們并沒教她。孩子們讀完之后,我們會用激勵性語言點贊,那天在我們家庭群,我的侄女、小侄子讀完后,女兒也是激勵性語言鼓勵他們。孩子們真是照樣學樣,不需要說教那么多,更多的是榜樣,做孩子們的指路明燈。[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