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讀繪本,讀出教育的智慧 ?作者:賴柯羽

爸爸對孩子的教育通常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溺愛

一種是無能為力放任不管

還有一種就是方式方法笨拙而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在繪本的閱讀當中,我發現,很多繪本都在講述父親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承擔家庭當中的責任,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一個家庭。

圖片發自簡書App

繪本《小凱的家變了》這個故事很有趣,爸爸去接媽媽,走之前對兒子說:“我們家要變樣了。”然后就出門了,留下孩子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家里面反復咀嚼這句話的含義:家里要變了,家里什么要變了呢?家里有各種各樣的家具……于是慢慢的,爐灶上的水壺變成長出了耳朵和尾巴,大沙發變成一只長長的鱷魚,扶手沙發變成一頭黑色的大猩猩。而貓的尾巴上出現的蛇的腦袋,太可怕了。小小的兒子趕緊來到院子里,卻發現院子里的東西也在變,掃帚變成了刺猬,就連晾衣繩上的小夾子都變成了香蕉還有襪子,抬腳一踢皮球飛射出去,卻變成一只鳥飛走了,而墻上居然出現一個大洞,一條巨大的象鼻子伸出來……

哇哇哇,太可怕了,趕緊回家,躲在自己的房間里,直到爸爸媽媽回來……

媽媽的手上,抱著一個小小的嬰兒__小凱家新的家庭成員,一個小妹妹。

看到這里我們才恍然明白,爸爸說的:我們家就要變了,指的是有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生活的規律會有一些變化。

我們會忍不住笑起來,這個直男癌爸爸一句輕描淡寫、粗枝大葉的話帶給孩子多大的心理恐慌啊。

再想一想,這不就是很多爸爸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嗎,和小小的孩子不在同一個對話頻道上,站在自己的角度,簡單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忽略了小小的孩子是需要更明白更清晰的溝通。

《小凱的家變了》如果孩子閱讀能看到一些好玩奇趣且古怪的想象,如果爸爸來閱讀,會明白和孩子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敵人派》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本繪本,這里面有一個很智慧的父親。在孩子和同伴之間發生糾葛的時候,他沒有苦口婆心的說服規勸。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知道怎樣更完善的處理這件事。他給孩子說,他會做一種派,這是個什么樣的派呢?蟲子、泥土、蚯蚓、腐爛的東西做派的原料。一旁的兒子看到后喜笑顏開,心花怒放,爸爸這種惡作劇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痛快,把內心的黑暗情緒發泄出來,想想自己不喜歡的朋友,要過來吃這樣一個派,內心真是充滿了激動啊,孩子那種報復的心理通過一個派完全誘發出來了。

然而更重要的是,爸爸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去邀請不喜歡的朋友。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去邀請朋友的過程當中,兩個孩子自然而然就玩在了一起,他們又成為朋友了。

孩子把朋友邀請到家里吃了派,你可以想象孩子內心那種糾結嗎,你可以想象,當孩子發現爸爸的派是一個真正的美味的派,而不是惡作劇派。內心那種放松和喜悅嗎?

我這樣的陳述僅僅是故事主題的一條線索,而在讀圖的時候會有更多的細節,看出這個父親的教育智慧,比如他的表情細節、比如他們孩子建造的樹屋……

在同理心角度上,父親比母親,更具有共鳴性,因為父親有時候像個大孩子。而這個父親的智慧在于懂得如何讓孩子發泄內心的情緒,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支持。他懂得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解決問題的不是大人,是孩子自己。他懂得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隱蔽性,有了這樣諸多的考慮,才會有這樣巧妙的辦法,化解孩子的這一場成長當中的心理問題。

這是一個父親能給孩子的力量,這是一種無言的精神引領。在很多時候父親能起到的教育效果是母親所達不到的,利用自己男性教育的特點,幫孩子輕松化解心理危機。要為這個父親豎大拇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幾年前,看過一部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看到了無數孩子被拐走之后發生的揪心的場景。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不見之后,夫妻之間的相互指責抱怨,最后家庭破碎。

那個時候我讀了一本繪本《驢小弟變石頭》一個也是孩子消失的故事,但是圖畫卻是溫暖唯美的。好像從讀圖開始就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溫情。

我一遍又一遍的讀這個故事,我總是在想它為什么吸引我,后來我發現,是愛!

驢小弟消失了,因為一塊有魔力的紅石子,它變成了一塊石頭。驢爸爸驢媽媽的傷心、害怕、沮喪……他們的感受是相同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總是有這么一些細節。驢媽媽每天哭泣,驢爸爸會摟著她,安慰她。驢媽媽呆在家里不想出門,可是五月份野花盛開的時候,驢爸爸一定要求驢媽媽出去散心野炊。

驢爸爸發現了地上一顆小小的紅石子,驢爸爸彎下腰撿起了這顆紅石子,他說他的小寶最喜歡收集石子了,并把石子放在了旁邊的石頭上面。于是奇跡發生了,在紅石子的幫助下,驢小弟又變了回來。

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愛創造了奇跡,或者說是驢爸爸用一個父親的能量挽回了整個事件,在家庭發生變故之后,他面對妻子不是抱怨指責,而是溫存的關懷,用他的力量背負起這個家庭繼續向前走的希望。驢爸爸是有力量的,也是智慧的。

繪本不屬于小孩子

繪本更不是專屬于媽媽和孩子的親子讀物。

繪本巧妙地充當了父親教育的填充色。

愿更多的父親都去讀繪本,從而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