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暴力”,首先跳入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什么?兩軍交火,古惑仔廝殺,刀光劍影…至少得見點血,傷點人,折點財吧。這是我們對暴力最固有的印象,但在實際生活里,這樣的暴力離我們普通人遠之甚遠。你會覺得那我們的生活中就不存在暴力了嗎?我想說:不是。其實還有一種暴力一直長期、頑固的存在著,它像一個隱身的殺手,不見血卻讓你痛苦,甚至摧毀著你的生活,那就是語言。
“我怎么生出你這么笨的孩子,隔壁的小靜什么都比你好”
“你是不是太閑了,就知道黏著我”
“這種錯誤也犯,你太笨了”
“你說你有什么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從來都沒有關心過我”
“你怎么成天就知道抱怨,沒一件正事”
沒錯,就是這樣的語言,它們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里,尤其是親密關系中,它們正在瓦解我們心里的情感防線…
聽朋友推薦買了一本《非暴力溝通》,竟沒想到一看就愛不釋手(記憶里只有小時候的安徒生童話能讓我有此感覺),看了三遍,我相信這不會是最終的次數。
書里提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觀察:觀察是描述具體的事件,而非評論。例如:你就知道玩手機。這是一句評論。而觀察是:從你回家到現在已經三個小時了,我看到你一直在玩手機。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在溝通時,習慣說“我覺得…”,但覺得只是表達你自己的想法而非感受。例如:我覺得被你忽視了。這是想法。而感受是:從你回家到現在已經三個小時了,你一直都在看手機,沒有跟我說一句話,我的心里有些難受。
第三個要素是需要:所有感受的根源都來自于我們自身的需要。如果只是表達感受,聽起來像是責備。我繼續沿用之前的例子。如果加上需要,那么我會這么表達:從你回家到現在已經三個小時了,你一直都在看手機,沒有跟我說話,我的心里有些難受。今天我在公司被上級領導無緣無故的批評了,我特別希望可以跟你訴訴苦。
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了觀察、感受、需要之后,就該表達具體的請求了,即我們想要得到對方的幫助。這時候示弱無疑是一個助于解決問題的好的方式。可以這么說:從你回家到現在已經三個小時了,你一直都在看手機,沒有跟我說話,我的心里有些難受。今天我在公司被上級領導無緣無故的批評了,我特別希望可以跟你訴訴苦。你可不可以先放下手機,給我半個小時的時間,跟我聊一聊呢?
原來一句話“你就知道玩手機”的背后竟隱藏了那么多的涵義。然而在我們日常的溝通中,有多少人只說到一句就止步了?而當我們在聽到這一句以后有多少人會問:怎么了?是想跟我說什么嗎?還是更多的會說:玩個手機都要管,或者干脆不理繼續玩手機…然后接下來發生了什么…請自行腦補畫面。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就是它一直在讓我感受,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生活中的語言暴力,感受同樣的意思以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是什么效果。它很真實卻總被我們忽略。如果你在生活中被語言暴力過,不妨看看這本書吧,其實當你覺得自己被語言暴力的時候,也許也有人被你的語言所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