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的優先級排序理論框架。或多或少,也是我的產品經理遵循的:
1.對主題優先級排序,而非項目。為你的產品或業務創建一份主題列表。主題可能是用戶獲取、激活、留存,單個用戶平均收入、單個用戶平均登錄次數等等。為你的產品挑選3個對其現階段最重要的主題。如果你的用戶流失率極低,那么你聚焦在留存率上是不會有太多收獲的,所以你可能應該關注其他地方。如果你獲得超多流量超低點擊,那么你不應該將精力集中在獲取更多流量,而應該聚焦于激活。
2.為你的主題排序并分配資源。在這三個你打算著重解決主題中(當前),按優先序排列他們并嘗試提出一個想法,你打算為每一個主題大概分配多少資源。
3.生成項目創意。集中你的精力想出跟你的3個主題相關的偉大項目創意。從你現在已有的想法開始,但是要努力去想出更多,更偉大的創意。嘗試將大的項目打破成塊,并集中精力于這個項目排名前20%的問題,因為它們更可能對項目產生80%的影響力。
4.預估每個項目的潛在影響力。評估在相關主題上每個項目能產生多少杠桿效應。信息上流的一個額外點擊相當于信息下流的10-100個點擊。在此基礎上,對該項目的影響力做一個快速的預測。簡單地嘗試在一個數量級之內搞定。
5.預估每個項目的成本。將重要人士聚集在一起深入探討每一個項目想法并計算在資源、金錢和其他稀缺資源上的花費。
6.在每個主題內對項目進行優先級排序。尋找那些可以用最少成本獲得最大影響力的項目,并首先快速的去做。然后進行下一級項目,或者進行對早期項目的下一階段有一個大于預期影響的項目。
這種框架有以下幾個好處:
它迫使你去為你的產品或者業務認真的思考最重要的主題。它幫助你創建一個計劃,而不僅僅是將好的想法列出來。
它迫使你明確的為這些主題分配資源,而非隨意,并防止你將時間浪費在麻煩之上。
它消除了將不同項目進行優先排序的需要。你不再需要去打電話確認是否減少500毫秒的延遲比獲得5K新用戶更重要。
它迫使你去模型化/預測項目的影響。做預測,測量真實影響,并比較這兩者是真正提高你的預測能力和內化所學的唯一途徑。這通常被稱作產品管理的本能或者“第六感”。
----------------------------
翻譯自Quora,希望您閱讀原文。
喜歡請關注,轉載需署名:于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