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的感覺
就這個話題而言,我曾在許多個輾轉難眠的夜晚問過自己。但可惜,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于是,索性隨它去吧,不再去想。直到今早在“一起CU”群里,有人重新提起這個話題。
其實,在我看來,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自己,只是一個半命題。因為在不同角色背景下的自己,就會有不同的預期目標。比如,我曾經是一個學生,我就想要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家長滿意、老師認可、同學羨慕的好學生;比如,我現在是一個4歲女孩的爸爸,我就想要努力的成為她的依靠、她的良師益友、她的大情人。當然,作為一個走進體制內工作崗位7、8年的80后,事業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么今天,就談談在事業上,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自己。
我是黑龍江人,土生土上的東北人兒。大學畢業那年參加中部某省的司法干警招錄,隨后進入縣級法院,在一個叫“韭園”的鄉鎮法庭開始事業的第一站。在鄉鎮,人少活少空氣清新,深呼吸可以聞到新鮮的牛糞味兒。一年一百來起民事案件,婚約彩禮糾紛就占去十之七八。每天半天班,住在城里的同事上午來法庭處理下公務,下午就不再來。于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我一個人守著有十七個空房間的兩層小樓,掃掃地、拖拖地、看看書。偶爾跟來法庭咨詢起訴問題的群眾嘮兩句,也是相互折磨(他們會覺得我說的東北話“咵”,我則是幾乎聽不懂當地方言,于是基本上是三分聽七分猜。)。
那時候的自己,沒人管沒人問,但也仿佛是被世界遺忘在了角落。至于未來,似乎也沒什么未來。更為可怕的是,當初一年內考過公務員、考過司法考試的那股“世界就在腳下”的豪邁,在日復一日無所作為中泄了元氣。想過辭職,卻沒那個勇氣。想過學學許三多,卻發現藝術雖然源于生活,卻明明高于生活。
就這樣,在法庭待了兩年半后。我從黃河以南的法院,來到了黃河以北的檢察院。留給法庭的,只有被現實敲擊的粉碎的所謂干出一番事業的理想碎片。
來的新的單位,變化最大的就是一切正規了起來。按時上下班,有事情可做,甚至還能加班。呵呵…也許你們體會不到我的心情,甚至感到奇怪,加班居然看上去很高興的樣子。在法庭的兩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閑是職場菜鳥最大毒瘤,一個正是汲取知識的階段,卻無所事事、碌碌無為,想想都可怕。
如今,在我的職業第二站已經待了六年。一切都還好,付出與回報總體是成正比的。雖然目前我們檢察機關正在經歷一場變革,而且在這場變革中還彌漫著一股強烈的焦慮和不安的氣息。面對改革,我們很多人開始擔心何去何從,擔心職業發展前景,擔心收入和地位。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迷茫、失落、尋找…
可是,當我們以局外人的眼光再來重新審視它的時候會發現,面對上層設計,我們什么都改變不了!那么面對變革,我們無所作為嗎?不!我們應該做點什么。于是,我想到了調整心態,想到了適應環境,但我想到的更多的是要堅持。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堅持什么?或者換句話說,我自己到底想要在這場變革中變成什么樣的人?
這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
我想,在內心我要成為一個堅持“信仰”的人。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有人說中國人信仰馬列毛鄧,我們身邊有信佛的、信道的、信上帝的。打官司的老百姓還有我們一些法律人說信法律。剛才說的這些“信”有信仰的“信”,有信任的“信”。前幾天有人問我,去不去監察委?我說“我不去”,對方問為啥。我說“不感興趣”。其實我內心最真的想法是,就算那個部門權力再大,地位再高,在我心里,仍會堅持認為檢察院最好!因為我曾立志把檢察工作當做事業而不是職業來做。我曾經在一個叫“韭園”的小鎮子里體驗過法律可以讓需要關懷的人淚流滿面。我雖位低言輕,但不妨礙我堅信“我可以用法律幫助人”。
我想,在行動上我要成為一個堅持“入世”的人。入世就是說要融入到變革當中,而不是覺得變革對自己不利了就自暴自棄,就站在旁邊說風涼話。不是覺得對待變革無能為力了就隨波逐流。如果那樣,我們就真的會被淘汰。我們應該堅持做我們應該做的:你是搞偵監公訴的,就努力把手上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辦成證據確實充分的鐵案;你是搞控申接待的,能夠始終做到耐心傾聽每個信訪人的訴求;你是搞信息寫作、調研宣傳的,就要能屁股坐在凳子上,把單位的亮點經驗推出去…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肯拿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把一件事情做成精華。我們從事法律監督工作,不管未來如何變化,都能堅持從始至終、堅持問心無愧、堅持依法辦案。我相信,多一個這樣入世的人在堅持,就一定會多一份希望。
至于結果如何,管它那…
這就是我的想法,一個想做事的人、一個想在檢察這條路上走到黑的人,一個碼子門外漢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