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支付應時代需求而生,未來是否會因時代的發展而變,都只是“聚合支付”這個名稱而已,需求與服務的本質,并不會因此改變。
先有實,后有名
隨著移動支付的高速發展,聚合支付便冉冉升起,漸入公眾眼簾,先有服務之實,后有服務之名。如同新生的嬰兒,按照事物成長邏輯,孩子出生之后再取名,這個名字才有實際意義。
聚合支付,也有人稱為“融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它依托銀行、非銀機構和清算組織并借助其支付通道與清算能力,結合自身的技術與集成服務能力,將多個銀行、非銀機構、清算組織的支付服務整合到一起,為特約商戶提供系統性服務,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支付通道”、“集合對賬”、“技術對接”、“差錯處理”、“運行維護”服務等,以此減少特約商戶在接入和維護支付服務時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戶的運營效率。
歷史雛形、軌跡
清朝咸豐時期,著名晉商、喬家大院掌門人喬致庸在多年從事商品貿易的過程中,發現由于大宗商品交易中的金融服務缺失,使得原本利潤豐厚生意捉襟見肘,不僅風險大,而且效益低。所以,他就想出利用“票號”作為新生的金融機構,解決在大宗交易中商戶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問題,從此拉開了金融服務業的序幕。
在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中,解決溫飽是第一要務,糧食安全是永恒的核心命題。生存安全受制于氣候與社會穩定兩個因素,在這種以自給自足為生存模式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大部分產品都被生產當地消化,生產要素與產品的大規模流通并不是經濟活動中的主流。
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相對小量的產品流通,也無形中促成了金融服務的大規模誕生。由貿易帶來的豐厚利潤讓商人們趨之若鶩,間接推動著金融服務組織的發展。這種金融服務在那個時代,還是以服務交換為主,始終圍繞“衣”、“食”這類基本生活資料開展。
工業社會的到來,出現了新的關系與階級,一部分農民變成了工人,社會關系開始進行重組。
社會化分工與集約生產模式的出現,令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節奏加速。在資本收益的驅動下,人們開始產生對基本生存資料之外的需求,更多的基于生活需求的商品開始被生產出來。
而人們的消費習慣也跟著生活資料的充實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從吃飽到吃好,從穿暖到穿美,進步升級,不一而足。新行為鑄就新市場,農業社會中名叫“票號”的金融服務組織,也隨著農業社會的結束而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崛起的銀行、保險、卡組織這類代表工業社會特征的新型金融服務組織。
工業社會中,對于舒適環境需求的背后,往往是規模磅礴的市場。而財富的積累,使金融服務組織進一步發展,巨大資金存款規模的背后,滲透著濃濃的資本味道。圍繞著社會財富的新一輪浪潮,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組織宛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并逐漸適應著社會的腳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下,服務業獲得空前發展,工業社會處于發展末期,互聯網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人們的思想浪潮,重塑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大量的新型組織、職業、崗位涌現。在這個時代,新舊交替、新老競合,企業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或向上發展或衰落淘汰或并購重組。在這種激蕩的時代交界點上,聚合支付新型金融服務組織出現。作為新生事物,聚合支付服務的誕生,就和當年喬致庸發現商機時一樣,步入慢慢的歷史長河中。
發展邏輯
我國銀行業垂直的賬戶體系,導致各家銀行各自為政,重復進行網點建設。有關部門一直致力于打破這種垂直賬戶體系,避免垂直賬戶體系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銀聯成為了首個銀行垂直賬戶體系中橫向集成服務者。
銀行賬戶體系的互不通融,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機會通過集成各家銀行賬戶,實現銀行賬戶間的互通。這是在用另一種合作方式,實現垂直賬戶體系中的橫向價值,最終體現出來最具價值的東西,便是用戶跨行間支付服務便利。
第三方支付賬戶在顛覆了銀行賬戶體系的同時,卻也無法避免自身賬戶的垂直化。這種垂直化,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數據和信息的垂直化。這個時代,傳統線下、PC互聯、移動互聯,三重空間的支付場景并存、互相疊加,消費者同時分布于線下、PC和移動端各個流量入口。商業模式業態層出不窮,不斷跨界,所涉及到的支付場景也隨之發生了崩裂式的碎片化。商家需要為消費者提供全場景、全方式的支付收款服務。但是在供給上,三方支付機構其本身的業務結構和供應鏈條已經不足以應付這種突如其來的劇烈變化。
對于商家這些客觀存在的支付業務需求,誰來落地?i聚合表示:“聚合支付應運而生,提供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結構性支付服務解決方案。聚合支付的低門檻使得擁有一定技術與服務能力的企業,都在爭取支付結算服務的“最后一米”獲得更多商戶與收益。大量從業者的介入,使得大量的社會資源得以聚集,不斷透過各種試錯完成各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創新。透過整合、集成幫助商戶爭取最低支付成本,提供相對銀行和非銀機構更為務實和貼心的日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