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先生一生用“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箴規自警,而“慎獨”居于首位。同治五年,先生離開天津前往北京前夕,寫了一封信與兩個兒子共,開篇即是“獨處時謹慎不茍方能心安理得”。
意指只有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天地時,坦蕩豁然、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才能覓得內心真正的安寧,終而品得人生堅實的快樂。
一
“慎獨”是一種備受儒家推崇的修養身心之法,在《大學》第一次出現,“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意是指,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不要自我欺騙。如果能像厭惡污穢的惡臭、喜歡美麗的女子那樣,切實痛恨自欺行為,也才能對自己滿意。因此,君子一定要慎獨。
《中庸》里也曾提到“慎獨”,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強調,沒有什么地方比細微處、不易察覺處更能彰顯一個人的人格,因此君子需慎獨,在自己聽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地方要更加小心、更加嚴謹。
什么是“慎獨”?綜合東漢鄭玄與南宋朱熹的注釋,“慎獨”大概包含兩層意思:從物理空間上看,在獨處時,在人所不知不聞之地,要謹慎戒懼,加緊個人道德養成,不可自欺;從心理空間上看,在人不知我獨知的內心世界,也要精進修煉,嚴格要求,誠心正義,驅除邪念,讓幽微的心靈,明鏡如水,潔無纖塵。
“慎獨”是一條涌動在儒家文化底部的暗流,千百年來,滋養著無數士子大夫的心靈綠洲。
春秋宋國賢臣子罕,人送其玉,他斷然拒絕。送玉之人很詫異,趕忙補充,玉是經過玉匠鑒定過的,價值斐然。子罕回道,“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子罕視金錢如糞土,不受人財,拒腐抗蝕,高潔為人,嚴格律己,終而成為一代賢臣。
更有元代許仲平。盛夏時,過洛陽,口渴難耐,正好遇到一棵梨樹。大家紛紛前去摘梨解渴,唯有仲平紋絲不動。有人對他說,正逢亂世,梨樹主人早已不知何處了啦,摘梨又何妨。仲平回答,“梨無主,我心亦無主乎?”終究沒有摘食樹上之梨。梨可以無主,而我們的心,是不可以無主的,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為人處世,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抵擋誘惑,誠實待人。
獨處閑居時,要時時警醒自己,始終做到心意有主,孜孜不倦,精進勤苦,慢慢打磨自己的精神人格,終有一天,能如柳下惠先生一般,坐懷不亂,就是一種難得的欣喜了。
二
獨處時謹慎不茍,不越矩,才能心安理得,而只要心安理得了,做人沒有一件內心愧疚的事,就是面對皇天老子,也可以泰然處之,心無忐忑。這樣一來,內心就會快樂平靜,縱然一無所有,卻已富足殷實。因為,沒有什么,比內心的快樂平靜,更價值連城。
世上,就沒有“神不知、鬼不覺”的事兒,因為最高的審判,來自人的內心。心一旦存愧疚,心一旦生邪念,就會失去那份最寶貴的安寧與坦蕩,一旦沒了內心的安寧,人就會活在一種擰巴的狀態里,渾身不自在、不舒服。因為那些被掩蓋或掩飾起來的愧疚、邪念、惡行,就如蝕骨的蟻蟲,時不時會爬出來,撕咬你,提醒你那些被藏起的“劣跡”,令你無處可逃、無所遁形。誠于中,才可能形于外,只有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內外統一了,心靈才會呈現一種和諧的狀態。
有了愧疚,非得去補償,才能擺脫心魔,終獲解脫。我曾到一家鞋店買過一雙單鞋,價錢259元。店老板是一位帥氣的東北小伙,有著東北人特有的豪爽與健談。試鞋的當兒,我們聊談甚歡。小店內,除了賣女鞋,還賣各式各樣的小飾品,我從琳瑯滿目的玩意兒中順手拿了一個30元的紫色沙漏(向來對紫色沒有抗拒力),店老板還給我拿了一支10元的鞋油。結賬時,我一直在玩沙漏,也不甚在意。等到回了家,從手提袋里拿出流水帳單,才發現,老板只刷了我259元錢。沙漏和鞋油都沒有扣款。而從我家到百貨樓,足足有40分鐘的車程。
當時是晚上八點多,折回百貨樓,時間完全來得及,但只因腿實在不聽心的使喚,我就決定,第二天再去把錢給店家。但那一晚,只要想到店老板可能先于我發現算錯了賬,少收了40塊,定會后悔心疼萬分,畢竟小本生意不容易,他尚有一家老小養活,我就像做了什么見不得天日的事兒似的,如坐針氈,輾轉反側,徹夜難眠。這種感受,整整折磨了我三天。因為接下去的三天,工作太忙,每晚加班的緣故,終究沒抽出時間回百貨店。這種針扎般的愧疚,在第四天把沒有付的錢送給店老板后,才終而渙然冰釋了。
我天生是個極易自責與愧疚的人,因而生活里,明處暗處,都“不敢占別人半點便宜”、“不敢輕受人惠”、“不敢輕取人財”。因為我深知,一旦做了,那份心不安理不得定會讓我寢食難安、惶然終日。就算無意間真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謊,發了不該發的火,傷了不該傷的人,事后也必得做些彌補。唯有如此,我才能心安,我才能喜樂,而五花馬千金裘也難敵內心的平安喜樂。
胡賽尼《追風中的人》開頭有一句話,“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小說里,因為懦弱,不敢挺身而出,躲在巷子口,眼睜睜看著最忠實的朋友哈桑被人毆打欺凌,而后又嫁禍于善良的哈桑的阿米爾,一輩子也沒能逃脫內心的愧疚,也沒能躲過良心的譴責,為了贖罪自己,終究開始了一趟靈魂救贖之旅。以前讀這部小說,以為主題是訴說阿富汗民族的苦難,而如今恍然,民族紛爭只是底色,小說最深刻的主題,是談論救贖靈魂,重獲快樂。
的確,縱然你我所為之十惡不赦之事、之為人不齒之事,真是神不知鬼也不覺,但最大的審判,終究其實不是來自法庭,而是來自內心。我們終將受到心的折磨。人,騙得了別人,但始終騙不了自己。
因而,若想快樂,就需慎獨,唯有慎獨,才能心安理得。日常里,要日參省乎己,要“靜坐常思幾過,閑談莫論人非“,要人前人后一個樣。只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口中所言皆出自肺腑,語出之理皆能竭力恪守,允人之事必當全力以赴,心中無不可曝露陽光之陰暗、無不可與人說之秘密,心田才會綠意盎然,次第花開,歡歌載舞,快樂盈涌。
而千金難買的,是內心的快樂與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