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凱文.凱利,綽號KK,1952年生,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其著名的人類發展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成為全球暢銷書。其本人是全球著名科技雜志《連線》的創始主編。
1994年,其預言未來科技發展的傳奇著作《失控》橫空出世,十幾年后,文中所指相繼實現。2010年,《失控》中文版問世,即在中國互聯網界和科技媒體中引起轟動。從此,KK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風向標”,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來看當時書中的預測的內容,發現很多都是對的,并且對未來依然有預見性。在互聯網創業大潮席卷各領域的今天,KK依舊冷靜地游走在新科技產品與人跡罕至的原始部落中,思考科技該如何發展以及人類將怎樣依靠科技,從而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預見到那些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偉大發明。KK讓我們相信,科技帶給我們的未來,終將是一個充滿溫暖、人性和自由的“進托邦(Protopia)”。
為什么KK會如此準確地預測我們的未來,因為他站在了宇宙的角度,站在時間的長河里,看人類、生物的整個進化過程。他更像是一個先知,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們如何將上帝的底牌翻開。
本書的主題是: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生物與機器聯姻的時代,在我們這個全新的時代,我們人類該如何理解他?又如何認識我們自己?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過我們的生活?
本書給我們人類的幾個提醒。
1:從人類歷史看,主流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都是非常幼稚的,包括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因為回望歷史,我們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段內,總是自以為明白了對的真理。但后來我們發現,這些所謂的真理后來都會變,而且經常變的非常厲害,這種大改變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四次,人類的認知曾經被四次喚醒:
第一次:哥白尼認知喚醒,把一直以來人類認為的我們就是宇宙的中心的認知給顛覆了,我們發現,我們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我們其實非常渺小。為了這個新觀點,主流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無法接受的。
第二次:達爾文把人類從地球生物的圣壇上拉了下來,我們認識到我們也不是地球的主宰,而跟其他動物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其實是由其他生物進化而來,我們只不過是一只走得更遠的猴子,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觀點。
第三次:弗洛伊德的認知喚醒,我們發現我們連自己的意識都不能完全主宰。我們每天做的很多行為其實意識都控制不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做很多無意識的行為。這讓我們一開始很崩潰也很難接受。
第四次:機器智能認知喚醒,就是要把我們和機器之間的隔斷打通,我們正迎接生物與機器聯姻的時代,無論生物,還是機器,其實都是生物的進化體。因為整個物質之間是可以打通的,比如石頭,青蛙,人類,機器,互聯網,國家等都是有某種聯系,大家都在遵守一種規則,大家都是進化體,都在一個序列里面的,接下來了本書重點闡述。
2:我們是怎么認識各種概念的。
首先要了解我們對事物是如何分類的,比如在19世紀的博物館,我們有很多奇怪的動物,如果在原生社會看來,這些動物可能被分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這樣的分類雖然正確,但是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那么如果是19世紀的生物學博士給他們分類,他們會將羚羊,蝙蝠,海豚等分為一類,因為他們都是哺乳類動物。作出哺乳動物的判斷是需要認知能力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這三種動物都是有兩心房兩心室,都是有乳房的,他們的幼崽都是吃母乳長大的。這說明給動物分類不能看表面,需要看他們內部的運作規則。
但是我們可能會問,為什么這三種動物長的這么不一樣,這就要提出一個概念,生物的進化過程是有灰度的,生物進化都不是一撮而就的,一種生物進化成另外一種生物可能經歷上千萬年的進化,這個過程就從白變灰,然后從灰變黑的漸變的過程。在漫長的大自然演變里,對某些物種的劃分都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人為設定的。從這個角度看,上面說到的石頭、青蛙、人類、機器等在我們眼里不是一樣的,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呢?
3:計劃體三個特點。
在KK眼里,他們其實都是進化體,他們具備三個共性。
第一:世間的物質都是進化成越來越復雜的東西
從138億的宇宙大爆炸開始,所有的氫原子都存在了,之后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本質都是有氫原子相互拼接組成合并的,并且越來越復雜的,從無機物到有機物慢慢進化而來,氫原子的拼接也越來越復雜。從這個角度看,石頭、人類、青蛙并沒有不一樣,無非都是氫原子的復雜程度不一樣而已。那有機體和無機體、生命還是機器,都只不過歐式人類設定的概念而已。人類進化的過程類似于氫原子不斷拼接組合成為更為復雜的生命體,從歷史長河看,這個進化過程是非常堅定且方向性極強的。我們并不知道這個過程什么時間會結束,但是我們可以確定這個過程還在繼續。
第二:每種生命都是一個生命集群,都是分布式的
植物細胞中的葉綠素其實就是一個細胞。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也是一個躲在細胞中的細胞。還有我們人體中的各種菌群,其實也是獨立于我們的個體,是和我們互惠互利的共生伙伴關系。
有統計在我們人體生活的細菌的數量是我們人體細胞的十倍,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人類就是細菌的地球,我們人體和細菌之間也是合作共生的關系,我們人體沒有細菌也是活不了的。另外,我們人與人也不斷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公司、一個組織、一個國家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人其實也是公司、國家、互聯網的“細菌”一樣。
所以KK認為,進化體越來越龐大,里面就越能棲息更多的進化體。這種進化模式的構建方式,就叫做分布式。厲害的進化體,包括生命、人類、網絡都是從這一層套一層的大型分布式系統里。
第三:特征、去中心化
KK這本書里面認為,在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從下而上,一個去中心化的,沒有領導的組織。為什么要去中心化呢,他列舉了中心化需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在一個比較短的世界里,在一個比較簡單系統里,去實現以目標單一的任務,這個中心化的組織才能高效運作,否則都不能。但是在進化這件事情上,恰好都是違背這三個條件的。所以去中心化是必然趨勢。
過去中心化組織的優勢,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已經不復存在,未來的人類的社會,控制霸權時代已經不可能繼續了。只有讓位給其他底層的,涌動的力量,進化才能雕琢我們人類做不出的東西,涌動出我們人類設計不出來的世界。
第四:我們將走向何方
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生物與機器聯姻的時代,這個時代將無比強大,以至于我們人類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為它服務。他就像是在我們頭頂上生長出來的一個東西。盡管我們不知道這個時代什么時候到來,以及它的到來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會令我們何去何從,但是我們并不需要太過悲觀。我們依然有自己該做的事情。
第五:人類未來生活指南
1:別去控制別人
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關系成為趨勢,別想著去控制別人,控制這個事情已經過時了。
2:連接才是王道
這個概念似乎我們在微信宣傳中聽到過呢?是的,因為單個進化體的價值,是由他和這個系統連接的數量和質量來決定的。1994年作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是多么有預見性。
3:什么都要先跑起來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迭代嗎?但其實有區別的,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像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不再有對錯之分。而個體的適應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跑起來,然后在奔跑中不斷調整和適應才是王道。
4:要成為專業人才
未來是一個沒有全才的世代,大家需要相互協作成為一個整體,所以掌握一個屬于你的核心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給更多專業的人才提供平臺,讓大家協助實現更高效率。
5:勝者越來越通吃
這類似一個滾雪球效應,在一個高度連接,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一旦你順應趨勢又方法正確,那你的領先速度會變得非常快,將更容易進入爆發式的增長模式。不過,你的對手如果有這樣趨勢,他就很有可能吃掉你或者吞掉你。
6:邊界更精彩
傳統的機會存在于核心區的認識可能要被顛覆,我們的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毀滅中心,比如現在很多產業也很快被顛覆,在中心區的穩定性也不復存在,未來擁有更多機會的地帶將是邊界區域,也就是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邊緣地帶。未來的創新往往將會從行業與行業、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激烈碰撞中產生,慢慢形成未來更多的小中心。
7:你要活得更像人
未來,機械性的,紀律性、重復性的事情更將被機器取代。我們需要讓自己更感性、人情味更濃的事情。未來人類的佼佼者是那些更像人的人。需要我們多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與人溝通交流,讓自己變得更熱情,更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