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時間管理,事情未完成時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只知道自責(zé),卻不懂為何磨蹭拖拉,今天看到一本書《永遠跟拖拉說再見》,這本書是幫助孩子以及我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磨蹭拖拉的對策,從而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首先從拖拉的根源入手,把拖拉的根源分為兩種:
第一種,激進型,自信能在壓力中做事
1.缺乏緊迫感,通常高估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只需要最后一點時間就可以完成,例如要寫一篇文章,我覺得一個小時可以搞定,就索性把這一小時的寫作時間安排到晚上,過高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為寫篇文章我可能要花費1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所以晚上常常會覺得時間緊迫,有點力不從心。
2.抵制和抗拒,認為自己已經(jīng)會了,無所不能,亦或因為不喜歡或別的原因,沒有動力,能拖就拖,甚至是拒絕做這件事,覺得更沒必要去做,進而造成了這件事情一拖再拖,你也沒有完成。我們認為很簡單很容易完成的事情,正因為簡單,我們便不會重視,覺得很快就能做完,于是便將這件事情拖下去,非要等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去做。
3.缺少自制力,不能安靜下來按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任務(wù),經(jīng)常被自己的情緒控制。太關(guān)注自己手機app的推送以及微信消息,時間就這樣流逝了。
第二種,逃避型,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自己做不好而遲遲不敢去做,
1.沒有自信,不知道事情怎么做,總覺得自己會做不好,反而不愿動手,心里覺得反正也做不好,也不會做,那干脆就不要做了,這樣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節(jié)省精力。
2.感覺不堪重負,感覺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太難了,壓力很大,行動起來沒有動力。在心里就給自己定義了,自己完不成,對自己來說太難了,壓力大,不愿嘗試。有點兒困難的事情,更是遲遲不愿意行動。
3.沒有主次之分,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經(jīng)常出現(xiàn)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把時間都浪費在了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上,反而需要處理的事情一拖再拖。
兩種根源反映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總為自己找借口,借口如下,
1.做這件事情太花時間了,沒必要,算了吧不想做。
2.這件事情還早得很,還有很多時間去做,不急,到時候再說吧。
3.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無關(guān)緊要,不值得自己花時間去做。
4.這件事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干嘛要去浪費時間呢。
5.這件事并不是今天必須完成,明天也可以,等明天再說吧。
6.這件事月底完成,現(xiàn)在還早呢,不急,
等等等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