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
他身著道裝,據說能知未來,外加上象數之學本身既難懂又帶有幾分神秘色彩,使他看起來更像個神仙式的人物。在民間,他被看成是算命卜卦的祖師,其思想學說被不少江湖術士歪曲利用。但如果我們深究他的學問,就會發現,他雖然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骨子里卻是儒家的德性。他的學問根底,仍然不離乎外王內圣的路徑。
他自己很知足,為自己能生活在太平盛世而頗有幾分自豪,想來幸福指數會很高。雖然并未出世,卻甘于求道的清寒,不像一些騷人墨客,動不動就用詩文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他學識淵博,據說當時能找到的書他都讀過,但他不是學究,也沒有染上文人好炫耀的陋習。你要不跟他談“道”,他不會主動跟你講“理”……
由于他豐饒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他深得宋朝第一流人物司馬光、張載、二程兄弟、周敦頤以及朱熹等名流的推崇。你猜到了嗎?我們說的這位特殊人物,就是北宋的邵雍,謚號康節。
邵雍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皇極經世》一書中,并在他那流露真性情的詩集《伊川擊壤集》也有表現。至于《漁樵問答》,可能是他寫的,但更可能是其弟子根據他的思想創作的。
《皇極經世》是一本非常晦澀的書,文字比較少,抽象的數字比較多。為了研讀邵雍,我曾專門去圖書館借來《皇極經世》,然而,除了文字部分略知一二,象數部分實在讀不懂。我想,應該不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對我們大部分普通讀者來說,閱讀他那些玄妙的數字都會感到困難。這或許是好事,因為我們搞不懂,反而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我總覺得,中國的哲人身上,大多也都有類似的神秘色彩,而這位隱士般的人物尤甚。
老實說,我對象數之學一竅不通,但我在這一點上倒是很服膺這位老先生的。他思想的一大特色,在于他對數字的重視,這一點是孔子、孟子、朱熹,包括更后面的王陽明等大儒都沒法相提并論的,單就這點而言,他就非常了不起,堪稱是中國的畢達哥拉斯。不過因為我看不懂,而且也沒有什么興趣,就不瞎攪合了。他的觀物思想倒是很合我的胃口,可能對我們也有啟發意義。
他的觀物思想,包含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以目觀物,這時人沉浸在感官觀感中。再上是以心觀物,這點說的是人心。人是天地萬物之靈,“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最上則是以理觀物,就像鏡子照物,月映萬川一樣。以理觀物,完全超脫了個人的私見,一舉一動都合乎天理,這只有大智慧大境界才能做得到。放眼古今,誰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唯圣人也。
圣人觀物,能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并且能夠一以貫之。按照這個尺度衡量,中國有幾個圣人呢?對此邵康節非常悲觀,認為只有孔子才是理想的圣人,他稱贊孔子“絕四從心,一以貫之,至命者也”;孔子能夠知天命,從心所欲大逾矩,無意、必、固、我,而貫于一。這一,就是太極。太極在邵雍的哲學里就像基督教里的上帝一樣廣大無邊,所以你可以想見,孔子在他眼里是多么神圣的人物。不過他這個看法顯然需要商榷,因為孔子本人也并不敢宣稱自己達到了圣人的水平,而只是說自己是多么敬仰三代的前圣。
但作為修身的榜樣,圣人之學無疑是邵康節思想學說的精華。“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不獨潤心,至于性命亦潤。”“若得天理真樂,何書不可讀,何堅不可破,何理不可精。”……這樣看來,圣人仍然是值得追求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值得追求的。我覺得老先生這里雖然沒有提倡宗教,但已經不可避免地往神秘宗教發展了。因為我們雖然追求著成圣,但很明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成圣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最終將死在成圣的路上罷了。這里的精髓或許不在于成為什么特定的人物,而是對理想主義的高貴而執著的追求。
但是有理想就是圣人了嗎?當然不是。在邵雍看來,圣人必有格物致知之功,通俗點說,圣人必須具備今天的精英們應具有的為人處事的能力。這種能力部分來自天賦,部分來自學習。所謂學習,不是像我們許多人只是為了買車買房而學習,圣人之學,在于窮理。窮理的過程,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修身潤身的過程。
如何窮理呢?“至理之學,非至誠不至。”而誠也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誠,也就是自誠明,是天生的,人的性命的歸宿就在其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意味著人的命運終究是注定的;而后天之誠,是自明誠,需要學習來達到。這里,是先天之誠重要呢,還是后天之誠?揣摩邵雍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人雖有天命,但天生的圣人終究太少,照邵雍的看法,幾千年間也只出了一個圣人而已。絕大多數人要是不依靠后天學習就無法致知。我們總需要格物致知才能認得自家性命所在,進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邵雍的學說,并非是我這種哲學門外漢所能講清楚的,我但求所說的于人于己有益。老先生的詩集也很有趣,與其哲學思想相比更為率性,我認為也更為接近老先生的心聲。最后引用其詩《觀物吟》中的一首勉勵所有上進之人:
一物原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于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經綸。
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